本节围绕学、问二字讲述了推进学习的方法。这里只是从宏观上来说的,具体如何去做并未给大家有所交代。进学之道虽然有规律可循,有共性的东西,然千人千面,学法教法不一而足,故本节文字只能作简单的理论阐说。
先说学法。学者有善学与不善学之别。善学者方法得当,劳逸结合,视学习为乐事。如果学生对学习有这种认识,那学生一定会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轻松,师生关系会和谐融洽,学习成效事半功倍,非智力因素便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学生即使有了收货,取得了成绩,大多都能够从感恩的心理出发,将成绩归功于老师。不善学者方法欠妥,死读书,读死书,习不用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日曝十日寒,把学习看作痛苦之事。这样的学生即今日之学困生,自己学得痛苦,教师教得吃力,老师竭尽全力,学生收获甚微,学生往往把成绩差的根源归结于老师不会教、没教好,从而使得师生关系行同路人。
学的孪生兄弟便是问,学问学问,做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须臾不可离也。只学不问,学习成效会折扣一半。学得不好,往往与问得不到位、不善问有着很大的关系。善问的学生也是会问问题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提问题能够遵循一条学习的普遍规律,即先易后难,由易到难的过程,这是人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普遍规律。
从师生双方的角度来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小问小答,大问响答,问什么答什么,因问而答,对等做答,这才是问者所需要的。反之,则是答非所问。问是一门艺术,学者提出的问题如何,往往能够反映出提问者的学识水平、思想道德水平、个人修养、思辨能力等。孔子教育学生,多以问答形式进行,一般是由学生提问,孔子回答,或者孔子提问,学生回答后孔子通过作出评判、点评来教育学生。对于有时有的学生提出的高水平问题,孔子往往会大家赞赏:“善哉斯问!”
当然,答也是一门艺术。答得好,一语解惑,对问者如醍醐灌顶。否则“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进学之道就在于善学善问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