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里讲了空杯思维。也就是说,我们做了母亲、做了父亲之后,一定要谦虚地告诉自己,我们本不懂孩子,孩子是我们生的,但是孩子是一个个体,我们要从头开始关注他、认识他,我们要放下身段从零学起。而且我们要做的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孩子,尊重他的天性,他人还小,我们为他选择,但是我们是依着他的天性,做对他有利的最好的选择。
第二章主要提出了第三种力量。第三种力量就是要我们调动更多的家庭之外、学校之外的资源,把孩子身边有趣的、有意义的、能够支持他的、能够影响他的人、事情和物件,引到孩子的眼前,把他们转化成改变孩子的力量。
第三章的闲暇教育,其实就是第二章第三种力量的一个拓展和一个特色的体现。
第四章,讲了家是一个载体,我们要花力气去搭建家庭的系统,让家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我们需要共同的兴趣,我们需要朴实的情感,我们需要相互的信任和尊重,有了这四个连接,家才能成为一个安全的港湾,家才能提供好的亲子关系。那么有了这样好的父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我们的教育才会水到渠成。
作为家长,我们负有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个责任听起来有一点超出了我们固有的思维,那就是为世界、为他人养孩子。只有当孩子被世界和他人需要时,你的孩子的人生价值才会提升。所以成就孩子的父母,需要更广阔的养育格局,而黄静洁老师的养育格局三部曲——《父母的格局》《学习的格局》和《时间的格局》,讲的就是改变做父母的心态,成就孩子的未来。
最后,她为母亲提个醒。在书中引用了一个心理专家的话,他说:“母爱是一剂毒药。”这句话非常尖锐,但是她觉得他不是在贬低母爱,而恰恰在提醒我们,作为母亲,我们也需要给这个无私的品德设立一个边界。我们母爱大到无边的时候,容易混淆亲子关系中的主和客的角色,明明是孩子要自己承担的责任,我们因为害怕孩子犯错,害怕孩子受伤,害怕孩子没有未来,所以我们把责任、义务全部包揽过来。然而,母爱越泛滥,孩子的世界就会越缩越小,孩子的成就感、价值感就会越弱,甚至没有。这样的孩子,他即使身体长大了,心却长不大。他即使完成了学业,考入了大学,却无法为自己的人生担责。他即使进入了社会,也可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无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当然,有格局的母爱,也可以成为一剂解药。那么我们需要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扩展我们的格局、放下自我、调整好心态。我们要在家庭中练习包容和接纳,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做到最好,我们要和他们一起做更好的自己,在孩子变得更好以前,我们更需要把自己变得更智慧。有那么一天,当我们蓦然回头时,看见孩子和我们其实已经走得很远很远,而且我们各自已经拥有了各自的精彩,这个时候才是我们做父母最光荣、最荣耀的时刻。相信有格局的母亲和孩子都是属于更大的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