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是告诉我们,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作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管了。一个不善于学习、思考的老师必然难以教出爱观察、提问的学生。所以,希望学生能够具备的优点,老师应该首先身体力行的践行。这是无需赘述的。 另外,这段话体现的是量力性原则,又叫可接受性原则。一个问题,学生不知道,给他讲了,他还是不懂,这时就可以先放在一边了,等学生发展到一定阶段,能理解的时候,再来讲这个问题。同样,这里也说明教育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切不可揠苗助长。经常见一些年轻的家长,总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味灌输些知识,练习一些孩子不喜欢的技能,然后在亲朋好友或更多的地方炫耀,一旦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则会对孩子各种不喜欢,对孩子软暴力。要知道,孩子爱你是无条件的,是非常宽容的,但你对其的要求却是只有她/他“表现”好了的时候才会给他一个心满意足的微笑。这,首先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所以,每次有学生问:“老师,我这节课表现好吗?”我都会认真的纠正他:老师不要你为谁而表现,希望你永远做最优秀的自己。作为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更为重要一些。一个有着良好素养的孩子,学习往往也不会太差。还记得诗词大会节目有一个小小少年,“失败”时眼中溢满泪水还真诚的为大姐姐对手鼓掌的样子,就觉得这真是一个温润如玉的小小君子啊。及至看到同样温和的安慰他的妈妈,才了解,只有不焦虑的妈妈才会有这样优秀而可爱的孩子啊!还记得当时嘉宾和在场观众都由衷的报以热烈的掌声呢。孩子,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