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了一个学校,我们听了两节课。一节语文,一节数学课。在语文课上那篇课文是特别特别美的,因为这是泰戈尔的《新月集》里面的一篇文章《花的学校》。里面的意境很美,采用了很多拟人的手法,同时里面有很多想象的成分和意味。给人的感觉特别的愉悦,特别的开心,又特别的美好。课堂上老师教的非常的顺手,包括整个的流程。虽然说内容很多,老师是有条不稳,但是在转过来对接孩子的时候,感觉到了孩子们那已经“胸有成竹”的样子,或者说内在里边已经储存的东西就在那儿放着,所以每到一个问题,孩子们就自然的把标准答案说出来了。这样的课上的很顺,同学们齐声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但是新的创造的东西,不一样的东西似乎很少,所以当一节课我们反复去教给孩子,然后再当成一节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再来讲的时候,可能孩子们多了一些熟悉,老师多了一些稳重,但是真正对于课堂的生成来说,我感觉到还是有一点点遗憾。所以我们在面对课堂的时候,孩子们怎么样去表现,表现的都是我们所设想的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提前备课,就是让自己把这个课程熟悉大况,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然后也应该有一些预设,可是课堂上的生成决然和我们的预设不是完全一样的,那这个时候就体现了或者说更凸显了我们教师的课堂的灵动性,把握课堂的能力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且当老师让同学们去朗读一句话的时候,或者说让他表现这句话里面最蕴含的味道的时候,孩子们刚开始不会,那我们老师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示范朗读,然后一遍又一遍的让不同的孩子去尝试不同的味道。好课一定是当场生成的,一定是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的,这才是真正的好课。所以我们是上熟课还是上新课呢?这个熟课和生课应该是相对于学生来说的,所以在学与教的过程当中能生成什么?全靠老师的引领,所以老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
还有一节数学课,这些数学课呢老师讲的内容就是乘法的认识,而前面的加法减法,连加连减以及长度单位的认识等等都没有学完。老师在讲述这节课的时候让同学们去说。加法的计算,然后从加法到乘法,只是老师给出来的一个很自然的一个呈现。三个二相加,那就写成2×3,也可以写成3×2呀,同学们就照着这个样子往下去说,可是他们真的明白加法和乘法的区别和不同吗?对乘法的意义来说。孩子们真的理解那个算式的意义吗?而且为什么要用乘法来表示呢?这一点其实在课堂上是最为关键的。所以只要放手,让孩子们先去探索加法有加法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在从加法到乘法的时候,我们都知道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求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那就叫乘法,那怎样才能体现出这个简便呢?这就需要老师要下功夫,我记得我也曾经讲过这一课,但是那时候理解也不深刻,但是今天再来听课的时候,再加上我们假期的培训,就忽然有了更多的感触,特别是两个乘法算式出现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让孩子们更清楚呢?因为一个数字表示相同加数,另一个数字表示加数的个数,那反过来写又是什么意思呢?所以这一点还是需要我们老师用心。当然这节课的重点就是由加法变成乘法,所以我们要凸显乘法的好处有哪些可以让孩子们呀自我的去尝试写一写所谓的在乘法之前的那个加法算式,让孩子们用心的去练一练,等到感到困难的时候,那我们是不是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出现呢?这可能就给了我们引出乘法,有一个很顺利的伏笔就出来了。希望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有更多的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维火花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