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日记第1425篇
2023年9月21日星期四晴
我们会发现,有些青少年会出现反复自残,在相同的地方留下很多伤口的情况。其实可以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来看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随着年代不同,现在的青少年可能会面对更多无形的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学业、社交、情绪的调适等等。但当他们找不到一个可以发泄情绪的出口的时候,会通过一些自伤的行为来让自己可以转移、平复和表达这些自己无法承受的负面情绪,借着痛感来分散和麻木自己遇到的问题。
这样割伤自己,你不疼吗?”
“疼啊,但是伤口不再疼的时候感觉很舒服,原本觉得痛苦的事情也没什么感觉了!”
或许有些青少年,在人际关系中遇到了问题,被无视、霸凌、虐待,他们做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来让自己感觉到“我还活着”的感受,或者用之吸引他人的关注,发出信号让他人知道自己正在遭遇的痛苦经历。
可能有人会问:“不能直接表达出来寻求帮助吗?”其实,可能他们已经尝试过了。很多时候,青少年都不会很直接地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事情,或者说,在这个状况下的青少年内心都会相当的敏感。如果他感觉到求救的对象好像也没有很理解自己、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会慢慢地打消求救的想法。
在通信发达的年代,更多的青少年会在网络中寻找自己面对的情况,这个时候,会更容易找到一些有着相同经历、类似情况的“同行者”。当对方原本已经做出一些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时,更容易受到带动。这个时候,也会很容易导致原本就在面对痛苦的青少年开始出现自伤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