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礼拜天,我趁着没有太多繁杂的事情,静心盘点自己这一个月来的工作。想到了最让人头疼的便是关于郝同学的这个事情。
郝同学特别的活泼好动,一分钟都不能静下来,别说是让他认真听课、书写,就连偶尔看教育类的动画片,他都无法做到专心,总是要想方设法地搞些小动作去打扰别人。下课玩耍的过程中,不是推着门不让别人进,就是给同学书包里倒水,脚的整个班级“鸡犬不宁”,我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要花在处理他惹的麻烦上。
今天在帮朋友翻阅有关儿童的一些病症的资料时,看到了“多动症”这三个字,我立刻想到了该同学。连忙查了一下多动症的表现及治疗。我想了想,如何与这个家长进行沟通。沟通之前我有一些顾虑,家长对多动症有多少了解?万一他不接受这个说法还对老师有一些看法怎么办?考虑再三我想到了《非暴力沟通》,看到现象—描述感受—提出建议,于是我按照这样的步骤,首先说明了自己的一些担心,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其次,我描述了孩子在学校的一些表现,这些表现与多动症的病症几乎能一一对应,然后建议他们去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咨询诊断。
这个家长说自己之前也听说过多动症,但他觉得无非就是孩子小时候有些调皮,大了自然就能静下了。经过我的一番解释,他觉得非常有必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
见到沟通的状态不错,我趁热打铁又说起了昨天的事情。昨天下午开运动会时郝同学拿脏手故意给别的同学往身上抹,我屡次教育、警告都不管用,人家力气大的同学反抗时把他推一下,他就故意撒泼打滚。当时我们在开运动会的闭幕式,他这样做无非会影响我们整个队的纪律和班级形象。我当时担心衣服被抹黑的同学的家长又在我下班之后来问我这些事情,我就想提早跟郝同学的家长说明,免得到时候人家又找我麻烦,如果那个同学的家长追究起来,我直接说我已把相关的情况告诉了郝同学的家长,请您单聊他。可能因为这个孩子在成长的这几年不断的有老师和学生告,那一刻,我点燃了他妈妈的怒火,她埋怨我,说人家的家长还没有追究,您这儿就开始挑事儿了。我当时没有急着去处理,试着去共情了她。
今天,我说当我听到她说我挑事儿时,我特别委屈、伤心,因为除了他这个作为母亲的,这一个月来最头疼的,最关心他的无非就是我这个班主任,当他能安静坐下一分钟时,我给了他贴片,当他某一天惹事少,没有人告状时我又给他棒棒糖;得知他喜欢武术,我带领着全班同学观看他的表演并为他喝彩。当他因为屡次犯事儿有家长学生告状时,我经常气到失眠,甚至把这种愤怒转嫁给了家人。当他不小心把同学推倒受伤时,我又极力的去劝导、安慰对方的家长和孩子……
上次他跟班里的郭同学在玩耍时,不小心把人家推倒了,胳膊摔破了皮,裤腿破了一个洞。对方的家长要求他赔条裤子。因为受伤的孩子是一个特殊家庭,他的父母早早的离婚,孩子一直跟爷爷奶奶长大,所以爷爷奶奶更加的疼爱,会放大这样的小矛盾。恰好运动会时,孩子的后妈来,我见她比较好沟通,便跟她聊起了这件事儿的前因后果。结果下午的时候,孩子的后妈便给郝同学带来了很多好吃的,并教郝同学系鞋带。两家关系也缓和了。
我当时给予郭同学的后妈以高度的赞扬,又顺势把郭同学的后妈这些举动跟他的爸爸进行了相关的反馈,我说对于你们这样的特殊家庭我更加会关注关心这两个孩子(双胞胎),同时也希望您多给予媳妇儿以肯定和赞扬,这样的话,她会更加愿意去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慢慢地让老人学会放手,让他安度晚年。我也会教育这两个孩子去更多地欣赏后妈的优点,慢慢地去接受她。
话又说回来,当我表达了自己的委屈,并列举了一些我为郝同学平息麻烦的事例时,他的妈妈诚心的向我道了歉。她说,每当接到投诉时,他都担心老师、同学和家长不喜欢孩子,会排斥他,担心自己的孩子自尊心受挫。
我说如果孩子因为多动症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他的学习成绩差,又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那我们更应该从医学、教育学等各方面进行干预,因为如果真的是有多动症,那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举动是不受他自己控制的,那他会无辜的受到很多批评指责,我们的教育在没有医学的干预下会显得更加费力。
最后我建议,如果有比较小的事情我能当面平息也就平息了,如果有比较严重的事情,我就跟他提前交代,希望他以平和的心态回复收到,如果对方的家长不追究更好,如果人家追究了,她就要多换位思考跟人家该赔礼赔礼,该赔偿赔偿。
这次沟通更让我体会到了运用心理学的必要,只有真正的走进家长的心里,去切身地感受他的感受,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