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9.29 星期五 阴 亲子日记第435篇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把自己变成孩子,把孩子变成自己;教育就是给他时间“胡思乱想”;教育就是你的每一次放手,他的每一点进步;教育就是倾听孩子的声音;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主角;教育就是心里有话大胆说;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都发光;教育就是你的童年我从不缺席;教育就是让他爱上你的微笑……还有一种教育就是不唠叨。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父母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这种把嘴巴紧紧“叮”在孩子身上的情况,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普遍的现象就是唠叨。虽然父母有责任对子女的不当言行及思想进行批评教育,但是一定要注意形式。不要没完没了地唠叨,实际上,唠叨不但不会起到效果,反而还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重复性唠叨只会让孩子心烦,同时对父母的唠叨产生依赖感,慢慢的,父母不唠叨,孩子的事情就做不好;批评性唠叨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随意性唠叨容易让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孩子对需要记住的重要事情也常常当成耳旁风。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如果父母苛求完美,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厌烦,结果父母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而有教育远见的父母却恰恰相反,教育孩子目标明确,态度温和而坚定,和孩子交流亲切自然,亲子关系亦师亦友,象教育漫画中的母女俩一样是那样的融洽和谐。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唠叨呢?
生活上做到说行一致。生活中如果孩子身上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者说一些性格上的小毛病,那么家长可以带着孩子,通过实际情况感受这种习惯带来的不良后果,从真实体验中让孩子自己去纠正。例如孩子总是随意丢垃圾,那么就带着他去到大街上看环卫工人是怎么辛苦打扫卫生的,并且让孩子亲身的去做,体验以后再来进行教育。还比如有的孩子有铺张浪费的习惯,那么可以给他看一些有关于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场面,让他通过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到自己铺张浪费的坏习惯,造成了多大的损失,然后父母再来进行积极的引导。
别太信口开河。有些父母之所以唠叨,很多时候是因为说话不考虑目的,只是为了“说”而说。例如,爸妈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是自己把话说出去了,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于是就会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要不要写完再吃?”这类自相矛盾的话。这些语言,会让孩子感觉这是父母“无聊”的表现,从而产生反感心理。
叮嘱点到即止。孩子最怕像唐僧念经一样唠叨的人。所以,爸妈在叮嘱孩子某件事情时,应该做到点到即止,不要反复说教,没完没了。其实,很多时候,爸妈只要稍微提一下,孩子就会明白了,讲得太多了,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改变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很多爸妈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会表现得高高在上,展示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性,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但是在孩子看来,父母的话语都是无用的、空泛的大道理,甚至很多时候同一件事要反复说上很多遍,明显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因此自然会产生排斥心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爸妈就应该改变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方式,把“唠叨”变成互动式交流。比如,想教孩子如何整理房间,你们不妨一同动手,而不是站在一旁“指点江山”。只有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孩子才能听进去你的话,你对孩子的教育才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多读书读好书。书籍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有眼界的开阔和思考能力的增强。让孩子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更利于引导孩子善于思索的能力。除了日常学习的课本之外,家长也可以多让孩子读一些课外书籍,可以打开孩子的眼界,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强化理解能力,这些对于孩子学习和未来的人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让我们
把唠叨变成提问
把唠叨变成交流
把唠叨变成叮咛
把唠叨变成提醒
把唠叨变成鼓励
把唠叨变成期望
把唠叨变成理解
把唠叨变成爱的责任
把唠叨变成爱的语言
优秀的父母成就优秀的孩子。让我们做优秀父母,成就孩子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