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6
在我们中国的艺术史上,从来没有哪一门艺术,可以像书法一样,对于书写者本人的道德品质,要求的如此严苛,因为画家,比如说宋徽宗赵佶,作为皇帝他可能有人格上的某些缺陷,不妨碍他是一流的画家,但是在书法方面人们一定会对这个人在道德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出现了严重的道德缺陷,比如说像秦桧、像蔡京,像和珅这样的人,他们写字也是很好的,但是没有人会去学习,为什么呢?
因为书者“字如其人是——道”,你要写一个人的字,你要严格地去临摹。你临摹的时候,要意在笔先,要放下心中的杂念,要全身心地去感受笔下书写的气蕴,相当于你放开了自己的心,让一个人进来。如果这个人是圣贤,你呢就会在笔里行间有圣贤气,如果这个人是个贼呢,是个奸佞呢,那你怎么能让奸佞进来。
所以,今天无论蔡京也好、秦桧也好,无论写的字有多好都没人去学,有人说过不能“因人废字”,那就问他一句,你有没有练秦桧的字,如果你真觉得他字写的特别好, 很伟大的话,为什么不练,你如果没有练就不要说这个话,对不对!所以,对中国人来说书法不是简单的普通的一种艺术,他是一种呈现出一个人气节的艺术,就是人如其字,字如其人。
《颜氏家庙碑》颜体书法就是最好的人如其字的代表,从碑上的每一个字上都可以看出,颜真卿他的人格和笔下呈现出来的阳刚、壮美。
颜真卿出生的年代,是公元709年,正是盛唐到来前的黎明。颜真卿的祖籍是山东临沂,出生在长安(今西安)。后来,公元755年,安禄山之乱,已经有好几代没看见过大规模战争的大唐各地官员惊慌失措,叛军所经州县,大多望风而降。尽享太平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一开始根本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但待到叛军席卷河北,他听到诸城尽降的消息后,也只能叹息:“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
直到臣下来报:平原郡死守不降,且平原太守派司兵参军李平专门赶到长安,说太守已尽起全郡之兵,效忠勤王。这时的唐玄宗还不知道平原太守是谁,经人提醒,才知道那人叫颜真卿。那一年,颜真卿46岁,因为一直被宰相杨国忠所讨厌,被找了个借口调出京师,担任平原太守。
颜真卿镇守平原郡,属于安禄山的势力范围。唐玄宗李隆基抗击安禄山,这个时候的颜杲卿和颜真卿,也遭受到敌人的猛烈进攻,安禄山派出了史思明带领10万大军造反叛乱,而同为颜氏一族,颜家的子孙在这场关乎大唐国运的平叛战中,都表现得可圈可点。
当时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是常山太守,和自己的堂弟一样,颜杲卿也立刻举兵勤王,与颜真卿结为同盟,誓死抵抗叛军。但是,就在抵抗的第二年,颜杲卿在关键的土门一战中被叛军击败,颜杲卿一家三十余口被俘。
叛军先是把刀架在颜杲卿年仅十几岁的儿子颜季明脖子上,威逼颜杲卿立刻投降;颜杲卿不从,站在城墙上对敌人牙呲目裂,大骂不止、拒不投降、坚守成池,叛军手起刀落,当即将他的儿子颜季明斩首,但是当时没有人去救援,几天后成池被攻破,颜杲卿被俘,依然大骂不止,于是敌人恼羞成怒,颜杲卿遂被钩舌,受到这样的酷刑之后,他依然不依不挠。随后,颜杲卿被叛军押送到洛阳交安禄山亲自审问。当着安禄山的面,颜杲卿虽然口齿不清,但如旁若无人、历数其罪、痛斥叛贼,安禄山大怒,下令将颜杲卿“节解”——一种将人四肢骨骼肢解的酷刑,颜杲卿一家没有一个投降的,全被抄斩。
颜真卿也知道他守的成池,平原郡守也守不住,后来绕道湖北到达甘肃,与唐肃宗会合,到了公元757年之后,把洛阳夺回,战事稍缓,他托自己的另一个侄子颜泉明去寻找自己亲戚的遗骸,最终颜杲卿一家三十余口,只寻到了颜季明的一颗头颅。面对自己侄子的头颅,颜真卿悲愤难抑,研墨铺纸,奋笔疾书,写了一篇不到300字的祭文。这就是流传千古的《祭侄文稿》。
当时,颜泉明去赎那些抵抗叛军将领的家人,他们被叛军当成奴婢给卖了,动荡时期带的钱不够,面对自己的女儿,还是先赎回了那些将领的家人,但是后来他的女儿再也没找到。
颜氏一家后悔吗,他们不后悔,这就是他们家的教育,颜真卿一脉的始祖,是大名鼎鼎的颜回,孔门七十二贤之首;五世祖是南北朝时的颜之推,以《颜氏家训》流传于世;曾伯祖是颜师古,初唐著名儒学家、经学家。后来颜真卿也成了历代书法爱好者反复学习的楷书大家。
宋代,苏东坡形容颜真卿楷书“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此时的他书写,还考虑把字写美吗,不需要,对他来说人生的种种风景都看过了,他所写的字只要如实的呈现自己,就已经是美本身了,所以颜真卿成为中国书法的艺术巅峰。
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时,完全没有把它当作一部书法作品来写。而且因为心情极度悲愤,情难自已,全文有很多错误之处,涂涂抹抹,甚至连用墨都不讲究,全文仅蘸墨7次,第一笔蘸墨后连写53字,一气呵成,这也导致全文多处枯笔,让人更感苍凉。 但恰恰是因为在这样的状态下,这部作品成了千古名作——大开大合,笔锋圆转,恣意灵动,浑然天成。尤其是那种悲愤苍凉之意,被融入笔法之中,力透纸背。
如果说王羲之醉酒写《兰亭集序》之后自己也无法复制,那么颜真卿悲愤之下写的《祭侄文稿》,同样无法再写一篇。 而这篇《祭侄文稿》也成为如今书法界公认的“天下三大行书”之一,列于《兰亭集序》之后,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三大行书”中的另一篇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由于《兰亭集序》真本已经失传,所以藏于Tw“故宫博物院”的《祭侄文稿》真本堪称无价之宝。
“书者,如也。如其学, 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宋代欧阳修说:“鲁公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鲁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可以光后世、传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
颜真卿身上表现出来的忠义爱国之气,他的书法从具体的点画特色,笔墨语言风格,到作品风格、意境,都达到完美统一,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罕见的典范。后世学者景仰颜真卿,一是敬仰他高超的书法艺术,二是敬仰他的忠义气节。刘熙载云:“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书。”
当代黄君,在《书法创作引论》一书中阐述了一个观点:中国书法追求笔墨形式与作者心性、文字内容三者的完美统一,是两千年书法发展最重要的成功经验。颜真卿书法正是这个成功经验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的《祭侄稿》就是这样的典范之作。颜真卿的一生,正是如此,他胸含万卷,笔扫千军,在风云激荡的岁月中,写出令人荡气回肠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