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宇宙》
三,如何在敬畏中与孩子更好地相处。
孩子的世界太纷繁复杂了,即便大人已经摆正了态度,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依然可能会有疏忽。
接下来讨论如何在敬畏中与孩子更好地相处。
前面提到了孩子与动物、时空、老人和死亡的关系。从这几对关系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孩子内心宇宙的浩瀚复杂,也可以看到,孩子虽然还小,但往往已经拥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正是这一种独特的自我意识引领着孩子构建出了独特的心灵宇宙。
根据科学研究,一般孩子在两岁左右就已经具备了自我意识,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会越来越强,这可以划分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孩子开始学习认识自我。先是发展出明确的自我意识,而后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开始逐渐察觉到自己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并且希望得到周遭的关注和重视。
接着是到了第二个阶段,孩子的智力水平得到了一定发展,自我意识也更加清晰起来。他通过把记忆中自己的经历和形象结合起来,组合出“这就是我”这一个信息。从此以后,他就成为了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孩子。
最后是第三个阶段,孩子接触了更多的社会,拥有更多的经验,但更多的经验并不能帮助他塑造更清晰的自我意识,反而将水搅浑,让他进入了成长的迷茫期。
在这三个阶段,有三种相应的行为模式,可以反映孩子的心灵是否出现了问题。它们分别是:
(1)情绪阴晴不定,
(2)开始保有秘密,
(3)离家出走。
在第一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刚刚产生,但还比较浅薄。所以孩子的情绪表现的阴晴不定、爱恨矛盾。尤其是在与其他人的各种互动中,更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养成的关键场所。所以当一个孩子被忽略、得不到认可,他的自我意识就失去了积极的反馈,他就会感到失落、难过。但在这个阶段,他能够表达自己的方式又不多,发脾气几乎是唯一的途径。所以,当一个孩子表现出不正常的情绪波动时,这其实正是他的自我意识得不到满足的反应。
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意志也渐渐清晰起来,孩子开始越来越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但来自外界的认可往往很不到位,而且不及时,于是孩子就会开始想办法自己承认自己。于是就有了第二种表现:保有秘密。
孩子会开始做一些只有他自己或极少几个人才知道的事情,这让他的自我意识得到极大的满足。比如自己攒钱偷偷买漫画或 CD,比如逃掉补习班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所有孩子想要瞒着大人去做的事情几乎都是得不到大人的理解支持,所以才秘密行动的。
等到年龄更大一些,孩子自我意识会更加强烈,对成年人的管束和不理解反抗也更剧烈。而成年人又往往太自以为是,又缺乏耐心,做出许多名义上是对孩子好,事实上却是在伤害孩子的行为。当孩子感受到背叛、侵犯和不尊重,比如明知是孩子的秘密,却非要以窥探、揭穿、指手画脚的方式去干预;偷看孩子的日记,打开孩子的抽屉窥探隐私等等。当这类伤害逐渐累积,超过了孩子所能忍受的限度,就很可能会触发孩子的极端反应,比如离家出走。
绝大多数人在小时候或多或少都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而这些念头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家人做了没有考虑孩子感受的事情,孩子的自我意识遭到了严重的侵犯。日夜相处的家人在孩子内心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如果在自我意识方面受到了来自家人的沉重打击,孩子最本能的反应就是脱离家庭,去别处寻找、塑造独立的自我。
那么,如何尽量避免孩子产生上述的行为,让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尽量保持和谐呢?
首先,不仅要对孩子充满爱,还必须不停地把爱表达出来,让孩子能感受到爱。
其次,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自我,丢掉“他们只是孩子”这种心态,带着敬畏把他们当成一个平等的“大人”来看待。
最后,一定要耐心等待,不要拔苗助长。成长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必须耐心地等待时间像催熟果实一样,让孩子感受到成长的来临,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其实归根结底,与孩子相处,心存敬畏的态度比知识更重要。如果家长对孩子心存敬畏,那这些老生常谈的方法论,几乎是自然而然就能做到的事。
以上就是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我们了解了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认识内心的自我,我们应时刻摆正态度,告诫自己必须对孩子心存敬畏,要懂得换位思考,绝不能想当然。而后我们就能自然而然地发自内心对孩子施以爱、尊重和耐心。
(下接 总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