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豪迈誓言就是对“爱心”之于“教育”所具有的崇高价值的首肯。一脉相承,李镇西老师对好教师的定位,“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师者仁心”。为了达成“谋幸福”的目标,教师就需要千方百计地将师生共同成长的这一段黄金岁月,倾情打造成一段情意融融、创造分享、敢爱敢恨、超越自我、放飞梦想、从远古直指未来的穿越之旅!李镇西老师用爱心和童心守护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这种充满感情的教育在一次次班级活动设计中叠加起来。从“给学生送生日礼物”到“祝李老师生日快乐”,从宁玮送陌生阿姨鸡蛋到祝福宁玮一生平安,从教师无私的爱到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播撒爱,未来班的成长史就是“爱”的发迹史和传播史。
读宁玮的故事,我第一次忍不住潸然泪下,为宁玮的善良、倔强和强大能量,也为李镇西老师几十年的目光追随和坚强鼓励。宁玮的故事从《每星期只吃一次肉》开始,家庭困难、老练成熟、勤奋懂事、成绩平平,当一个孩子被成长的现实打压,无力招架,变得黯然神伤时,教师能做什么呢?除了理解和同情,李镇西老师时时挂在心头,寒假时依然写信给宁玮,强化宁玮善良、正直的做人信念。其实,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学生的心灵比我们教育者要纯洁得多,也高尚得多!“学历”“阅历”“经历”等使我们“成熟”起来,也冷漠起来。从这样意义上看,我们的确应该向学生学习!面对像宁玮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扶持”与“引导”:让学生保持一颗童心,扶持学生美好道德的萌芽不断健康生长,引导他们面对复杂甚至有时显得比较阴暗的社会现实,让“纯真”更坚强也更机智!发现学生的人格亮点,不断地强化,就像是给“根雕”做个底座,而老师能做的就是为底座外层涂上一层层的油漆,以期底座不被污染和腐蚀,让追寻幸福的路有了起点。20余年,一位老师和一位学生互相挂念,一封书信、一顿便饭、一件礼物、一个电话……让一对师生在茫茫人海中有了链接,“爱”透过一页页的文字浸润着读者的心灵,而宁玮,也以“无论做什么,要做就做最好!”传递着勤奋、努力、上进、乐观、正直、善良的强大力量。
班集体给了每个人挥洒能量棒的场所,每个人也从班集体中获得更多的鼓励、赞许和前行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可以用集体这面镜子照到自己的不足,都可以以集体这个家庭为依靠,完成对自我的教育和成全,成为最独一无二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