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王生教授的报告,感觉这位教授太有能量了,太博学,太有思想,太爱琢磨和研究了。不论是集体备课,还是辅导学生,他都能够提出任务,让大家提前三天准备,然后抽签让大家分头讲,然后给讲的人发难,哪里不好,然后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怎样的。学生会做到什么程度,做出预估计,然后用学案上课之后,在微信群里反馈。学生掌握到什么情况,然后再修改学案,一致通过后,再组长签字,印刷学案。学案是三案联动问题导学,预习案,导学案,检测案,只要是教学,一定是基于问题,基于情境,不是单纯的教知识,生生互动,学生教学生最容易教会,A同学讲解,B同学点评,A同学再回答,人家给点评的对不对?再找C同学当裁判,看看他们说的对不对?这样课堂才能广泛而深入。上课前教师要充分备课,课后要写反思,怎样写反思?怎样小组讨论?怎样呈现答案?怎样研究高考题?怎样把握明年的出题趋势?错题本的运用?什么是冲刺错题本?让学生一起制定答案,不是直接发给学生答案,不让学生先看答案,否则就就容易先入为主了,把握发答案的时机。写答案的解析,解题过程,而不是直接得出结论。写学生的答案评析,在时政报投稿,三年以后,做课题。
发现自己教学从来没有这么一环,只是收学生的作业批改,看看错的情况,对于学生的作业批改,也没引导过他们思考解题过程,为什么是这样,不是那样?如果不这样还可以怎样?把做题的过程与学生进行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