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爱心与教育》中《宁玮,祝你一路平安》这一篇章,读完后陷入了沉思,也对宁玮波折的命运感到悲伤感叹。
宁玮同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家庭也困难,但是她永远保持着一颗善良上进的心。但是因为没有考上大学,她的一生是奔波充满挫折的,我也在和李镇西老师一样担心着宁玮同学的近况,她现在怎么样了?是否还在为生活奔波呢?是否安定下来了继续保持着她的善良呢?
我想起了我自己,我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小学、初中和高中一都是在我们镇上上的,那时候的自己学习并不好,但是家里一直都很支持我上学,虽然我高考的分数不高,家里也让我出去上了个专科,到了大学我感觉很惭愧,努力学习多次拿了国家奖学金,到了毕业第二年考上了老师。我在想如果我生在宁玮那个年代很可能我就捞不着去上大学了,我的人生也会从此发生改变。所以我也庆幸生在了一个更加好的时代,庆幸我的父母坚持让我上学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是我教学的第十四年,这些年我一直在乡村教学,虽然从偏远的乡镇到了自己的家乡,但是在农村教学的这些年,我遇到了很多孩子,因为大部分都是教六年级,所以我送走了大约有五六百个六年级毕业生,每个学生的家庭和性格都是不一样,这也会决定他们的命运不一样。
我记得原来在偏远乡镇教学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学生,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这个孩子跟随奶奶生活,爷爷也早已经去世,奶奶体弱多病,经常接他的时候比较晚。我接这个学生的时候她的数学基础已经很差了,差不多能考个二三十分,当时听到他的家庭状况之后,我也感到很可怜他。所以上课的时候我也重点关注他,多提问检查他,平时也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他奶奶晚来接的时候我就给他单独辅导,一年的时间他的成绩进步很大,我记得六年级毕业时他考到了八十来分,到了初中有几次放学在门口等着和我说他的近况。
结果我工作调动之后就断了联系,我也一直牵挂着这个学生,我在想每个人的原生家庭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原生家庭给学生养成的习惯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改变他们的命运。我作为老师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在学校帮助他们,能够尽量影响他们帮助他们,但是最后他们的命运到底会成为宁玮还是其他人我们都改变不了,但是我相信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去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勇敢善良,相信他们每个人也会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