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代际重复
王保国
通过上次和昨晚原生态家庭的学习,我认为:一般来说,我们很容易向父母的自我认同产生认同。如果我们和父母关系并不是特别糟糕,我们一般倾向于,父母是怎么样的人,我就认为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和症状的传递一样,自我身份认同的传递也包含另外一种相反的表达方式——我不想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
这种情况的出现,通常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父母而产生的极大的痛苦,或者羞耻感。痛苦在于父母对孩子粗暴的对待,比如父母害怕女儿谈恋爱,就强迫女儿剪一个男生的寸头避免被异性关注,但事实是作为青春期的女孩,剪寸头的方式不但没有让自己在异性眼里隐形,反而成为了大家嘲笑的对象,在这种漫长的校园暴力下,女儿会把所有的伤害归咎于父母,并发誓不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独断专行,不体谅别人的人。但会因为太想成为父母的反面而过度包容,甚至变成一个讨好型人格或者过度圣母的人。
羞耻在于孩子对父母某种行为的不接受,比如父母平常在为人处世里斤斤计较,甚至对家人都惯性地撒谎,以达到自己获得更多利益的目的,孩子在看明白这一点以后,会因为不齿父母的行为而过度改变,那么他们即使借钱,即使自己受苦,也要对得起朋友。
人生最艰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了解家庭代际创伤,并不是把所有的错误归咎于父母,而是更好的了解父母,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的前提是你明白你是谁,你在干什么,你是否稳定地靠近自己的目标并获得快乐。把自己的人生用来完成别人的梦想,即使是父母,你也会很痛苦。
在努力和改变之前,我们需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