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反霸凌》
储老师育儿

《反霸凌》一,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或施加霸凌

图像

本书副标题:“家长、老师和孩子如何终结恐惧循环”

本书作者 卡丽·戈德曼,她并非是一位研究霸凌现象的专家,她所学的专业和霸凌毫无关系,但她是一个遭受过霸凌的孩子的妈妈。起初她并不了解霸凌,更别说去干预霸凌了。但当自己孩子遭遇霸凌后,她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试图弄明白这件事。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她写下了这本书。

虽然并非相关专业出身,但卡丽为了写这本书,采访了众多霸凌者与被霸凌者,以及相关的学者、咨询师、社工、律师等。她在书中梳理和介绍了各个领域专家对霸凌的研究成果,同时她也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尝试给出了应对霸凌的具体措施。

~~~~~

“霸凌”,说的是一种对他人身体和心理的持续性攻击,它发生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家庭中、学校中、公司中,其中尤以学校最为严重。

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统计,平均每三个学生中便有一个受到过霸凌。

我们要如何识别霸凌,又要如何预防和干预霸凌,这就是这本书要讨论的。

在本书的序言中,卡丽写道:“这本书写给所有见过残忍霸凌行为,但不知如何在不牺牲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伸出援手的孩子们。这本书也写给所有霸凌过他人,却想改变自身行为的孩子们。最后这本书写给所有正在经历被霸凌的受害者,那些因不知道明天在学校会遇到什么而在夜晚偷偷哭泣的孩子。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都至少扮演过这三种角色中的一种。”

本书内容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霸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谁容易受到霸凌,谁又容易施加霸凌;

第二部分,讨论应对霸凌的具体措施,我们要如何预防和干预霸凌?

~~~~~

第一部分,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受到霸凌(或施加霸凌)

<卡丽自身的经历>事情开始于上一年级的女儿凯蒂跟卡丽说她不想上学了。卡丽问为什么,女儿说班上有人叫她小猪,说完她哭了起来,哭得很凶。卡丽给女儿的老师打了电话,也去学校和说女儿是小猪的几位男同学沟通了,事情好像就此解决了。可没过多久的一天,女儿突然说她不要带她一直带的那个水壶上学了,原因是班上有人笑话了她的这个水壶。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说小也不小,但说大也大不到哪里去,可女儿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脆弱。卡丽看了一些书,试图去界定这到底算是一件怎样的事,她迅速明白了这些事其实已经可以算作是霸凌。其中包含三个要素,一是那些指向女儿的言论是消极的,是女儿不想接受的;二是这种言论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三是言论的发起方势力明显要强于凯蒂,构成压迫。虽然女儿此刻面对的霸凌还算温和,但它不是没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的长时间的折磨。

卡丽就此决定,她要弄明白霸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有什么方法来制止这种行为。首先的一个问题是,女儿为什么会遭到霸凌,到底“什么样的人会更容易受到霸凌?”

其实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简单,只要你与众不同,你身上存在一些与主流不相吻合的特质,你就有可能受到霸凌。

卡丽在书中重点梳理了三类校园霸凌中的高危群体:

首先,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霸凌,尤其是那些不苗条或者不具备传统女性特质的女孩子。我们通常觉得,小孩子的性别界限没那么清晰,但实际上我们几乎一出生就接受到主流性别观念的塑造。玩具商店是最好的例子,不少玩具商店会明确分成男孩区和女孩区,男孩玩具侧重“能量、英雄、力量”,女孩玩具则侧重“美丽、可爱、多彩”,这些观念都会在无形中进入我们头脑,从而成为我们性别观念的一部分,有时候也成为性别成见的一部分,比如那些“玩所谓男孩玩具的女孩”就因此受到嘲笑和指责。

女孩是如此,男孩又何尝不是呢?

卡丽在书中所说到的第二类霸凌高危人群正是那些“有女孩子气的男孩”。

卡丽采访了一批孩子受到霸凌的父母,其中有不少父母讲到孩子受霸凌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是个男孩子,但他穿了一件粉红色的衣服。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粉红色成了女孩专属的颜色,卡丽在书中特别梳理了粉色在美国的历史。在20世纪之前,美国的婴儿一般都是穿白色,因为漂白比较容易,也比较干净,之后随着儿童用品市场的壮大,人们对性别区分明显的衣服产生需求,但那时候粉色可不是女孩的颜色,恰恰相反它是男孩的颜色,各大百货市场都推荐父母用粉红色打扮男孩子,而用蓝色打扮女孩。如果你去看那个时期的经典电影,你会发现男孩都穿的粉色,女孩则穿的蓝色。

到了20世纪80年代,情况又调转过来了,粉色开始被觉得是女性化的颜色,蓝色则被觉得是男性化的颜色。所以说到底,颜色的性别只是一种文化形态,随时可能变化,但我们却很容易把它当作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拿来评断他人,甚至霸凌他人。

前面说了玩具,这里说了颜色,但远不止于此,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带有性别区分,也因此可能构成一种成见。

除了性别成见,容貌有异样或身体不健全也容易招致霸凌,这是作者卡丽所说的第三类霸凌高危人群。

作者提到自己的女儿凯蒂,凯蒂在学前班开始前,确诊了弱视,左眼视力比右眼要低,所以要戴视力矫正眼镜,这让她总是会被问“你的眼睛怎么了?”久而久之,她自己也觉得眼睛是个缺陷,会不自觉地遮掩,这说明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了。一个眼镜就这样了,其他容貌异样和身体疾病就更不用说了。卡丽认为,正因如此,那些患有疾病的孩子最终只能在同样患有疾病的小孩中寻求慰藉。

卡丽收到过一封读者来信,是一位曾经遭受过霸凌的36岁男性,他写信来安慰卡丽的女儿,他说:在我跟你一样大的时候,我臀部少了一块肉,总是因此而被男孩和女孩嘲笑,我只能跟其他有缺陷的孩子一起玩耍。我们当中一位有耳疾,一位戴着酒瓶底一样厚的眼镜,另一位有行为障碍。但是凯蒂你知道吗?他们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朋友。我现在意识到了,“正常”有时候是一种无聊,以及“正常”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拒绝承认不同”。

在了解了谁更容易受到霸凌之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谁实施了霸凌。

在我们想象中实施霸凌的小孩是那种“小霸王”式的人,但实际上他们可能看上去根本不像“小霸王”,相反他们会在师长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甚至可能有很好的学习成绩和运动成绩,是老师的得意门生。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社会学教授罗伯特·法里斯和戴安·菲尔姆里做过一项研究,他们让4000余名美国高中生说出五个最亲密的朋友、五个他们霸凌过的学生和五个霸凌过他们的学生,由此形成一张每个人受欢迎程度和攻击性程度图。他们据此发现,最容易实施霸凌的孩子是那些处于第二梯队受欢迎的孩子,因为他们想要与第一梯队的“男神和女神”并驾齐驱,所以他们常常通过恶毒的流言蜚语、肢体冲突等各种攻击性行为向上攀爬。而处于最顶端和最底端的孩子则相较没那么有攻击性。

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是,他们在哪些地方实施霸凌呢?

学校显然是霸凌的高发地,封闭的集体生活增加了言语和肢体冲突的可能。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在中国校园霸凌的发生率为32.4%。

在这本书中,作者卡丽还特别强调了霸凌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即从校园霸凌演化为网络霸凌。

<例>麦格20岁,从七年级开始,她就遭到了各种霸凌,其中包括严重的肢体伤害。学校知道此事后,做了一定处理,但也就是警告霸凌者不要再霸凌,这并没有什么用,相反把事情推到了更严重的地步。霸凌者创立了一个叫做“我恨麦格”的网站,吸引了150多个学生注册,他们在上面发布各种伤害麦格的言论。这彻底击垮了麦格,但她从始至终不敢告诉父母。她在采访中说:“我觉得羞耻,我很尴尬,不知道‘有150个孩子恨我’这句话怎么能对父母说出口,我甚至不知道父母听到后会作何反应。”

网络霸凌比现实的霸凌要更为恶劣和复杂。当你问一个人是否受到过“网络霸凌”的时候,他可能会很难回答,因为实际上至今网络霸凌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和衡量标准,比如一个人在网上攻击了你,这算是霸凌吗?而且你也可能因为匿名环境,很轻易地就给他人留下了一个恶毒评价,或者是鼠标轻轻一点,转发过恶毒评价,那你算是霸凌者吗?正是因为这样的难以衡量,网络霸凌很难被管控。在麦格事件中,学校始终没有采取果断行动,对此麦格说,可能学校觉得霸凌场所已经在校园之外了,他们不需要管控,又或者是他们实际上也不知道到底该如何管控。网络的言论很难被完全删除,甚至有可能会永久留存,因此它构成的伤害远比现实中的霸凌要深远。

霸凌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持续的,哪怕是在霸凌已经结束后,伤害也不会停止。

心理学上的研究显示,童年时遭遇过霸凌伤害的成年人会展现出更高的焦虑感。因为孩童时期的经历改变了他们的危险感知系统,导致很小的威胁就能引发过多的焦虑。

<例>卡丽采访了一位叫做斯科特的霸凌受害者,他32岁,距离他遭遇霸凌已经过去了20年,可他发现他在工作中很难和好斗的人打交道,一旦有人说话语气咄咄逼人或是粗鲁,他就会束手无策,整个人像被定住了一样,就像以前遭遇霸凌时候的样子。以及他很难再对人产生信任,无法接受任何积极的反馈,当有人夸他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不予理睬和自我贬低。他说:“我知道这不可理喻,但我控制不了自己,我(的大脑)就是会做出这样的反应。”

被霸凌者承受着伤害,霸凌者也有相应后果要承担。

研究霸凌现象的专家劳拉·哈尼诗说:对孩童时代霸凌他人的孩子而言,他们侵略性的行为在青春期早期容易被进一步激化,发展成更为极端的暴力、性骚扰等犯罪行为。这给社会带来危害,同时他们自身也要承受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抑郁。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教育现在的儿童如何与他人相处、不要霸凌他人,我们就有可能减少学校之外、各个领域的霸凌事件的发生。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下接第二部分,如何预防霸凌事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253499
推荐日记
《【第186篇】2023年10月3日 星期二》
《家庭趣事 2023年10月8日》
《自己上学》
《妈妈的小恺夹》
《记录美好》
《国庆假期开学季》
《做事要细心》
《亲子阅读的魔力》
《亲子日记第204篇:上学第一天》
《买小白兔》
《妈妈写给你》
《生活随想212 计划vs变化》
《亲子日记》
《小宝理发》
《二年级了》
《2023.10.06 周五 亲子日记第24篇---病中的我》
《亲子日记第217篇:数学考试》
《忙碌的早上》
《管理情绪的方法》
《愉快的假期》
《10.7 感悟》
《10月7日 你需要好好的爱自己 (第218篇)》
《【第191篇】2023年10月8日 星期日》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亲子日记第382篇》
《【第189篇】2023年10月6日 星期五》
《每天进步一点点》
《亲子日记第183篇》
《谢谢你》
《漫谈因果——读《爱心与教育》:宁玮,祝你一路平安有感》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