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有点营养不良的宁玮却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映射出宁玮是一个坚强懂事的孩子,这是李老师初次见到宁玮时的感想。宁玮是一个正直善良、纯真质朴的孩子,通过“阿姨,你吃鸡蛋吧”这件小事,更显示出了她美好的心灵和高贵的品格。高考之后的结果让人感到无尽的遗憾和心酸,虽然经历坎坷曲折,但宁玮始终能保持她善良勇敢的底色。李老师发自内心的祝福着宁玮,时刻牵挂着她,虽然师生相处时间不长,但对孩子未来的牵挂以及仁爱之心从未间断,后续通过书信联系,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她的一生。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当我们遇到与宁玮类似的孩子时,我们在日常教学或接触中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如何让爱心教育持续下去,如何扶持孩子们的成长。我们应该效仿他,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成为他们的朋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偏僻的乡村小学会存在着很多这个孩子的身影,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孩子时,我们在日常教学或接触中会给予他们很多关爱,但试想如果他们脱离了我们的教学范围或毕业了之后,我们还会遥远的关注联系着他们吗?后续的爱心教育是否会持续下去呢?我们是否能够永葆一颗童心扶持他们,让美好的道德继续萌芽并且不断健康的成长呢?这些都是让我们深思并且去努力践行的。
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李老师在教育路上的主旋律。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新班级里有个不爱说话的女生,初次交谈就领会到了这孩子惜字如金般的回应,点头或摇头代替了所有的话语,本来两分钟就能结束的谈话一直延长到了二十分钟还未完待续,通过跟之前任教老师的交流和平时的观察后慢慢了解到这孩子跟同学之间的感情甚好,交流无碍,但思维习惯都较慢一些,自尊心强有些倔犟,孩子妈妈也是在二三胎后,忙于照顾幼子,疏于对孩子的交流沟通,导致孩子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更加沉默寡言。当意识到这些问题后,孩子的妈妈深刻检讨自己并且通过文字传递自己的关心与呵护,纸短情长触动了孩子的内心,日常生活中对弟弟妹妹变得更有耐心了,也会感性懂事的回应对妈妈的感恩之情。通过孩子妈妈的表述,我们了解到了孩子在家里的一面,同时也反思在校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一味地强迫孩子开口,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交流方式,例如课堂上回答问题,作业评语等一步一步的引导孩子自信表达,孩子喜欢画画,那就肯定她的优点和闪光点,相信孩子会慢慢不自觉的打开心扉,开始传达自己的想法。
孩子是纯真的,心灵美好而坚定,希望我们不辜负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在教育的路上尽一点儿微薄之力,更好的引导他们坚强机智,淡定从容地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