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教育的减法 第627篇2023.10.9 晴
张良燕 东武小学2.6班🍓

这两天看武校金言金语说家教公众号文章,都是关于教育减负的相关知识。武校说:减负的最终目的,是把时间换给孩子,把快乐童年换给孩子。

今天听樊登读书,恰好也说到这点,摘部分:人生如海,好书是帆。这本书的名字叫作《教育的减法》。朱永新教授在这本书里提倡“以减法思维践行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因为朱永新教授一直提倡的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曾经讲过一本关于减法思维的书,就叫作《减法》。《减法》这本书的作者是克洛茨。这本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就是甜甜圈中间那一块总是炸不透,这个问题很麻烦,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后来有一个孩子提出,干脆把中间那块掏掉。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甜甜圈中间是空的,中间那部分去掉以后整个甜甜圈更容易炸了,连被掏出来的那部分也可以做成很好吃的糖球。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减法思维,通过减少某部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双减”政策,但其实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是“双减”。“双减”的内容有两条,第一条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第二条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我们现在看到有更多效果的,是减少校外培训这一条。那在我们看来,在“双减”之外,更应该被减去的是大家的心理负担。家长、孩子、老师都存在着极大的心理负担,这是我们对教育的认知偏差导致的,所以无论外在的作业怎样减少,人的心理负担不会减少。由于心理负担没有减少,人们的教育动作就会变形。这本《教育的减法》,就是从理念上让我们重新认识教育,让我们面对教育的时候能够稍微放松一点,不要太过紧张和焦虑。

第一章的内容是“我们为什么要讨论教育的减法”,首先是因为教育的减法与我们生命的意义有关,我们的生命不应该完全被耗费在考试和刷题中。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刷更难的题,但这些题将来很有可能并不会在生活当中出现。生活的意义在于跟人交往,去运动、交朋友,具备良好的情商,以及有时间去欣赏大自然。所以朱永新教授认为,要让教育者理解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要远高于对分数的追求,这是教育需要做减法的第一个原因。

教育需要做减法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需要拓宽幸福的维度。大家现在评判成功的维度太过单一,似乎群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只有一种——上学考上一所985或者211的学校、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赚到一些钱、能够创业成功、能够公司上市或者能够当上大领导,这都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我们之前讲过一本书叫《瓦尔登湖》,其中有一句话:“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道生命的途径。”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幸福的标准,不应该只有一个。

教育需要做减法的第三个原因,就是缓解家庭的焦虑。很多家长会把期待当事实,这使得教育者备受折磨。当家长看到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看到报纸上的优秀人物,甚至听到名人的访谈时,他就觉得我的孩子也应该是这个样子,但实际上这些只是我们的期待。我们不能够把自己的期待和自己的孩子完全绑定在一起,认为只要我足够努力,我的孩子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实际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大量的不确定因素构成的,我们不能够忽略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不能够简单地用一个故事模板来限定自己孩子的人生发展。

教育需要做减法的第四个原因,就是需要减少教育者的冗余工作。朱教授认为现在的教育方法加法太多,从而导致不幸。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从教育的管理者到执行者,首先想到的都是再增加一个指标、再增加一个流程、再增加一个检查、再增加一个会议,最后所有增加的东西都会落到一线的老师、学生和家长身上。所以我们是时候该想想,你未必要多做很多工作,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而应该用减法思维来重新思考。

比如说中国哲学就体现出特别多的减法思维,《老子》里有一句话很有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我经常劝很多家长:“你别管孩子那么多,甚至你放手,不要管他,很有可能他慢慢地变得更好。”这就叫作无为而治。很多人听起来觉得很玄:怎么可能无为而治呢?因为复杂体系的特点就是无主,没有发动机、没有核心,它的发展方式是分散化的、多角度的、多元化,这种发展方式不需要有一个人做主宰。孩子就是一个典型的复杂体系,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体系。一个简单的机械体系可能需要一个头脑,需要一个指挥,这是我们习惯的控制论,但实际上教育所面对的是典型的复杂体系,而不是简单体系。

朱教授在书里还引用了苏东坡的《赤壁赋》,他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东西“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们不用给自己的生活增加那么多的负担,每天能够好好地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本身就已经很美好了。

《菜根谭》也体现了减法思维:“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了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如果你每天不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简单,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要素,而是不断地给生活增加各种负担的话,你是在给自己戴上桎梏,也就是给自己戴上手铐脚镣这样的东西。所以中国古代哲学是非常倡导减法思维的。

而我们现在不断地增加教育,导致了一个非常糟糕的结果,就是人类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漫长的学习周期。所以朱永新教授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给大家介绍减法思维。因为我们讲过《减法》这本书,所以在这就不展开陈述了。大家可以去听一下《减法》那本书,你就知道有时候我们少做一些事情,对于整个系统效果会更好,而不是在每一个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为它添加一些新的规则和步骤。

朱教授同时也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会长,书里有一章专门介绍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是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和胡适同年,1917年两个人还在哥伦比亚大学留下过合影照片。陶行知26岁回国,回国以后他做了跟胡适不一样的选择,胡适从事的是高等教育,而陶行知回国以后从事的是初等教育。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在教育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只可惜1946年,陶行知先生去世了,享年55岁。

陶行知先生留下了很多的教育名言和教学方法,比如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大主张,以及“人生为一大事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等,这些都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提出了“六大解放”,这“六大解放”在作者看来就是我们今天做“双减”教育最好的指导方针。是哪六大解放呢?“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那么结合我们今天来看,这“六大解放”能够做些什么事?比如“解放孩子的眼睛”,现在戴眼镜的孩子特别多,因为他们总是盯着近处看,如果能够经常看远处就不容易近视,所以我们要把大自然和社会还给孩子,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森林里边捉蝴蝶、找毛毛虫、看看甲虫、看看小动物,这是眼睛的解放。还有“解放头脑”,就是让孩子聆听窗外的声音,而不光是听老师说什么,不光是做一个听话的玩偶。不然这就是典型的束缚。“解放孩子的双手”,把三点半以后的课后时光还给孩子,让孩子参与家务和劳动、参与社会实习。

“解放孩子的嘴”,其中最重要的是鼓励孩子提问。什么是学问?李政道先生曾经讲过:“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不学问,非学问。”想做学问,首先得学会提出问题,能够提出一个了不起的问题,就是做学问最重要的开始。而今天在学校里,我们更多地是让孩子做笔记、考试、背诵,而不是鼓励他独立思考。

然后“解放小孩子的空间”,天高任鸟飞,让孩子到社会上走一走,了解一下父母的工作,了解一下不同的职业都在做些什么。这个社会的空间这么大,而我们的孩子却几乎一无所知。然后“解放孩子的时间”,这里边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给孩子发呆的时间,你要允许孩子发呆、做游戏,去消化他所学到的东西,他不能够永远保持一个快节奏的学习状态,那样的话他的大脑是承受不住的。这是在二十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就已经提出的“六大解放”。

回到我们当代,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授提出追求“生命的长宽高”和“思维的洞见力”。生命是丰富的,它包括我们的身体、思想、情感和阅历,这些都是学习的一部分,而广大家长只把备考算作学习,实际上与这个更广泛的长宽高比起来,考试对我们人生的影响太狭隘了,所以我们更应该追求生命的长宽高与思维的洞见力。

那什么叫思维的洞见力呢?人有两种智能,一种叫学术智能,一种叫社交智能。这两种智能对一个人未来的成就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能够只追求学术智能而放弃社交智能。思维的洞见力还包括元认知能力,即知道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的能力。你知道你的起点,你知道你知道什么与不知道什么,这叫作元认知。我们讲过一本书,叫作《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这本书就是在讲元认知。除此之外,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还包括对“心灵的创造性”“个性的张扬”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这就是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理想。

接下来要讲的叫父母的减法。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一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家艾莉森·高普尼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哲学系客座教授,也是“儿童学习与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专家)有过一个非常精彩的比喻,叫作“园丁和木匠”。你觉得父母更像是花园里的园丁,还是更像打造家具的木匠?你会发现打造家具的木匠很累,每天不停地砍、凿,他希望把木头变成他想要的样子,所以他会累得一身汗,而事实上我们的孩子更像花园里的花朵,而不是要被雕琢成某一个样子的木头。

园丁和木匠的比喻就是让我们知道复杂体系和简单体系的区别。生命是一个复杂体系,孩子属于复杂体系,家长需要像园丁一样对待他,而不是像木匠一样对待他。孩子为什么觉得那么疼?家长为什么觉得那么累?就是因为父母拿“凿子”不停地“凿”孩子,希望他们长成一个模样。所有的家长都是木匠就会形成内卷,内卷的核心就是为竞争而竞争。我们根本没必要让孩子做那么难的题,大家只是为了选拔去不断地刷题。

如果家长要做园丁的话,能够做些什么呢?首先是减少教育焦虑。我们要知道人生是马拉松长跑,而不是百米冲刺,很多家长都是把孩子的人生当作了100米赛跑或者400米赛跑,认为过了初中就来不及了,所以拼命刺激孩子,刺激的结果就是孩子早早地丧失了生命力,一直到初中、高中,孩子突然说我不学习了,家长才开始反思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到处找书看、到处找专家问,但这个时候造成的伤害往往已经很严重了。如果你知道人生是一场慢慢跑的马拉松,看谁坚持跑的时间长谁就赢,这时候你的心态会放松很多。让孩子快乐、高兴、有探索欲、爱学习,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下功夫的地方。

很多家长认为如果自己不管孩子的话,就只好接纳孩子的平庸了。我觉得不对,不是接纳孩子的平庸,而是接纳孩子的不同。很多家长特别自以为是,认为如果孩子能够听他们的话,就不会平庸,这是一种特别奇怪的自信。实际上是孩子如果完全听你的话,才很有可能变得极其平庸,因为听话本身就是平庸的代名词。所以我们要接纳孩子的不同,允许孩子活得与你想象的不一样,这个孩子反而很有可能比你想象的样子好得多。恰恰是因为你的想象力受损,你只能够想到一些程式化的、按部就班的社会角色,你跟孩子之间才会产生大量的冲突。

然后,还要减少对孩子的压力。我们过去说“井无压力不出油”,这句话害死人,以至于大家觉得如果不给孩子施加压力,他就根本不好好学习。作者讲了一个比喻:如果你压一个弹簧,压得时间太长,这个弹簧就弹不起来了。弹簧并不是永远都能弹起来的,它在一定范围内能弹起来,但你压得时间过长、力道过大,这个弹簧就坏了,就会一直停在那个地方。

我们过去讲过一本书叫《自驱型成长》,那本书就告诉我们,过大的压力会导致孩子分泌过多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这会导致孩子的海马体受损,进而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驱力,他的前额叶皮质始终得不到充分的发育和生长。同时,还会减缓孩子的生长发育、降低孩子的免疫力、导致孩子的情绪波动,这些都是压力过大所造成的结果。

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这一点,他们总以为只有给孩子施加足够大的压力,孩子才能够重视学习,这种想法太过简单。我们对于他人的大脑一无所知,我们甚至不能够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回想你自己压力很大的时候,你学会了什么呢?你人生当中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哪一个不是来自你喜欢它、你热爱它?当你学习一个东西有成就感,感到喜欢、热爱、擅长的时候,你发现你越做越好。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对孩子施加压力,结果就是这个人永远不会自己爱上学习,他只会变得越来越暴躁,他的杏仁核(原始的情绪处理中心,对恐惧、愤怒和焦虑尤其敏感)会非常发达,跟家长的相处方式就是要么打、要么逃,所以家长要减少对孩子的压力。

下一项是减少对孩子的帮助,不要做“直升机父母”。我们现在有个词叫“直升机父母”,什么意思呢?就是孩子无论在哪儿,父母像直升机一样悬停在上空监测孩子。你可以试着不帮孩子打理一切、允许他偶尔上学迟到,他没有照顾好自己、迟到了、忘吃早餐,或者受了一点小伤,这些是可以的、被允许的,因为孩子需要自己去摸索和成长。

还有一项是减少对孩子的干涉,因为一个人只有在有掌控力的时候,才能够感受到责任感,他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才能感受到责任感,就像一个员工掌控一份工作才能感到责任感。如果坐在副驾驶上的人总是不断地抢司机的方向盘,不断地要求司机朝这儿开、朝那儿开,这个司机很快就丧失兴趣,他会说:“你来吧!”而且他脚底下一定不敢踩油门,不敢给自己加劲儿,因为方向盘不在他手里。所以,父母要减少对孩子的干涉。

给家长的最后一项建议是减少批评。各位知道,一个生命的成长是靠亮点指引的。生命的成长与一辆汽车的变化是不一样的,我们管理一辆汽车,根本不需要挑它的亮点,我们只需要挑它的毛病,把这辆汽车所有的毛病都修好,它就能够使用。如果这辆车外观很好看,它只是没有刹车,那么你不能说这辆车有亮点。因为只要有不能刹车的毛病,这车就肯定不能用。所以对于汽车这样的东西来讲,最重要的事是挑毛病,然后不断地修改。但是生命不一样,生命的缺点是挑不完的,永远都会有缺点可以挑,但生命的成长靠的是亮点的指引,有一个亮点带动,这个生命就能够不断成长。

所以,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表扬他、并且告诉他为什么,这才是塑造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如果你把一个孩子当成汽车,永远都在敲打,永远都在挑毛病,那这个孩子就算做对了也不会有成就感,甚至下次还会做错。这就是给父母的建议:减少焦虑、接纳不同、减少压力、减少帮助、减少干涉、减少批评。

也许好多人会说,家长要做的事减少了,那我们还能干什么?你可以为自己活,让自己变得更好。有了更多的时间,你可以读点文学作品、读点心理学或者经济学的书,自己努力创业、写点文章,你有很多可以干的事,而不是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和孩子的内耗之中。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255027
推荐日记
《看《小象艾拉的第一次登台》》
《妈妈的希望》
《 2023.10.9。 星期一。 天气晴》
《2023年10月2日 星期一 晴天》
《2023年9月24日 星期天 雨天》
《焦虑症逐渐消失 2023 年10月9日》
《(553)好的教育是唤醒 2023.10.7 日 星期六 天气 晴》
《可爱的老师》
《假期后的入学第三天》
《2023年9月16日 星期六 晴天》
《亚运会吉祥物》
《日记》
《亲子日记-1750 23-10-07》
《又惊又喜的一天》
《2023.10.9星期一》
《生日(693)》
《发现幸福第613天 内心强大,天地宽广》
《感恩日记成长第22天》
《去姑姑家》
《10月8日践行日记第88天》
《亲子日记》
《吃自助餐 2023年10月7日 星期六 天气晴 第583篇》
《和儿子一起写作业》
《随笔》
《10月1日 晴 亲子日记第46篇》
《成长日记》
《和孩子一起成长》
《2023年10月1日 星期天 晴天》
《日记随笔(2135篇)充实的周末(二))》
《摘猕猴桃》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