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比较
盲目比较是家长自我比较需求的体现,就是我要让自己的孩子像其他孩子一样优秀。复旦大学副教授沈玉培说过:孩子之间的差异性是很大的,你可能看到某个孩子很活泼外向,演讲很厉害。而你的孩子可能很内向,动手能力也许却很强,孩子之间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家长总喜欢以自己孩子的弱点,去比其他孩子的长处,就很容易焦虑。在自我比较需求和焦虑情绪的支配下,家长很容易只关注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而忽视自己孩子的长处。当家长带着这种心理去教养孩子时,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
其次呢,家长的比较是对孩子内心需求的无视。青春期孩子特别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在意自己在同伴或公众面前的自尊。一直在表达我需要你向他人一样优秀,而孩子呢,却希望妈妈,你要看到我的努力,尊重我的感受,这样的比较结果让我们看到。妈妈表达的是要求,而孩子呢表达的是渴望被理解。亲子沟通,连接失败,亲自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同时家长表达期望要注意场合与时间,家长在孩子的好朋友面前发牢骚,丝毫不在意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怎么会情绪不激动呢?又怎么能接受家长的意见呢?共情是亲子沟通的重要法则,只有当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时,孩子才愿意与家长沟通而用比较的方式教育孩子,恰恰违背了这一法则。沟通难以进行,真正的教育就无从发生。
那么我们家长如何才能做到不盲目拿孩子和他人做比较呢?第一点呢,家长要调整心态,正确认知孩子的成长。家长不要将自我需求寄托在孩子身上,忽视了孩子的自我需求与心理感受。家长要以一颗平常心去感受,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给予孩子赞赏与肯定,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优秀,咱们家长拥有健康乐观的心态,孩子就会自信阳光的成长, 第二点呢 ,家长正确看待成长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每个人都存在个体差异,成长经历,教育环境,遗传基因等等的不同。孩子的成长速度也会不同,有的孩子学习一般,做家务却有模有样。有的孩子成绩好,运动技能却比较迟钝,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有差异时,先不要着急,这种差异未必就是差距,这种差异更需要家长来加以保护。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第3点呢,家长巧用正确的比较方式引领孩子共同成长。盲目比较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如果真要比较,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会三比:自己跟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现在跟以前比。这种比较适用于每个人。家长要以身作则,让孩子感受到家长与自己一起努力。比如说每星期召开家庭会议,家长与孩子共同讨论自己最近的学习工作情况。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反思我今天的课堂表现如何,与昨天相比有哪些进步,需要怎样改变等等,在比较中实现亲子共成长。第4点,家长要学会控制情绪,正确表达自己的建议。六年级孩子有比较敏感的自尊心,简单的说教与批评容易使孩子产生距离与对抗。在亲子沟通时,建议家长先给孩子肯定,然后再建议。引导孩子发现他人的长处。要针对孩子的感受对话,而不是针对其行为。比如当孩子告诉你这次测试没考好,家长可以表达那你一定很失落吧。你遇到了一些困难,我能理解你的感受。这种表示理解的话语,然后呢再给孩子一个拥抱,如果家长每次坚持这样回应,孩子会自我反思,努力改变或主动寻求你的帮助。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担心,失望。无助不盲目,那孩子与他人比较关注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发自内心的。理解,尊重孩子教育的美好便会应运而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让我们与孩子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