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的爱 第三章 大脑的镜像系统 共情能力的基础
之前读过文章,跟着优秀的妈妈又学习了一次,会有不一样的心得体会。
【原文摘抄】共情表达需要适度。当父母运营共情来安抚孩子的苦恼时,镜像系统会参与到这个过程中。过多或者过少的共情都是不好的,过少的共情会让孩子觉得他们不被关心,没有得到足够的安抚和慰藉,而过多的共情又会加剧孩子的痛苦情绪。当父母不能充分匹配孩子的痛苦时,他们的表情、声音和身体就不能表达他们对孩子体验的共情,孩子也就不能感受到被理解,所以痛苦也不会被减轻。如果是另外一种情况,孩子的镜像系统会匹配这种高水平的痛苦,所以尽管他们可能感到被理解,但同样也会感受到更多的痛苦,而不是感受到被安抚。
【个人体会】之前学习总是教育我们得要跟孩子共情,要理解孩子、换位思考。但不知道共情也需要适度,过多的共情并不能减轻孩子的痛苦。最近孩子练琴总是抱怨太累了、练琴太辛苦了。每次听他这么说,我总说,辛苦了我的孩子,练琴确实是很辛苦很无聊的事情等等,因为老觉得要跟他共情,跟他统一战线,其实每次他怎么说,我心里也是有些心烦的。昨天他又跟我抱怨,我说:“宝~妈妈每次听你这么说,妈妈心里其实都“咯噔”一下”,他来了兴趣问为什么会这样?我说:“妈妈即希望你快乐,但又希望你有一技之长”。他笑着说“奥,原来是这样,原来你也不是每天都元气满满。其实我也就是埋怨一下,其实你并不需要每次都安慰我的”,看~~共情过度了吧~~
【行动导向】父母对孩子的共情需要以孩子的需要和利益为主。有些孩子可能会比别人需要更明确的共情,而对有些孩子来说,简单低调的共情也许更受用。其实,实操起来是有点难的,好在理解了原理,也就离适度不远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