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读了《爱心与教育》一书的《爱的升华》,被李镇西老师的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
李老师和学生们给来自农村的贫困生伍建捐款捐物,并亲自送到家里,伍建非常感动,后来伍建也成了中学语文教师。
农村学生胡国文生病回家了,李老师和学生们写慰问信、寄明信片,后来胡国文家失火了,所有的明信片都被烧毁了,李老师和学生们再次送他明信片,并捐款捐物。他们还给一些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和组织捐款。他们是一束光,照亮并温暖了很多人的心房。
我想到了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精准扶贫政策,温暖了很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我想到了许多捐款捐物的感人事迹。我想到一年前当班主任时,一个同学不慎摔伤,“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真谛,我满怀着无尽的师爱,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做一名富有智慧的良师,需要把握孩子的年龄特点,俯下身来做教育。这样才能从孩子成长中真正的需要出发,找到适合的施爱之法。
我们都知道,活动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最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教育形式。通过活动,可以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以多元评价促发展,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形成是我的教育心得。下面,我就用和孩子们经常说的三句话来讲一讲我的教育故事。
从小到大,孩子们或许常听到“你是最棒的!”但是其实无论从哪一个维度来评价,“最棒”都指向唯一,这是不准确或者不真实的评价。如果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那么他将从老师这里获得理解与尊重,在集体中感受到被赏识,被认可。
为此,我们班开展了很多有趣的活动。“精彩三分钟”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站在讲台上演讲,“点将台”引导孩子们进行才艺比拼,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天使与主人”让孩子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黑板右侧写上生日祝福时,那个平凡的日子就变成了温馨的节日……期末的“班级之最”评比,更让每一个努力的孩子都获得成功的喜悦。“跑得最快的人”“最爱劳动的人”“写字最漂亮的人”“最会转魔方的人”…… 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称号。这样的活动不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付出一个学期的努力后拿到小奖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更客观更准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并学会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学生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生活在集体中就会产生幸福感,这样的班集体无疑是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
在我的班级中,孩子们有个特点:人人都是“头儿”!班里不仅有班长、组长和分管各项工作的委员,还有很多有趣的职务,例如:照顾绿植的“花仙子”;整理图书的“图书国国王”,专治不开心的“微笑天使”,引导文明如厕的“嘘嘘队长”等等。这些有趣的职务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们乐意为集体服务,使得班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中华文化倡导“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在班集体中,“人人都是小主人”的系列班级活动正是彰显了这一点,让人人都发挥出闪光的一面,培养每一个孩子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我关注的重点在于每个孩子是否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是否从承担的班级任务中感受到服务集体的喜悦。孩子们通过活动增强了自信,这样的班级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关注与锻炼,让每一个生命都获得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