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对孩子有着期待和希望,所以,当孩子的表现不符合自己内心期待的时候,就容易生气、发怒、指责孩子,这样导致孩子觉得:在父母的眼里我什么都不行!从而让亲子关系紧张,疏远、对立。那么,怎么改变呢?
第一步,观察孩子。观察孩子,到底是哪些方面让自己生气、指责。
第二步,客观记录。把孩子关于这件事的所有行为全部记录下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就记录孩子的行为。比如:早上不早起,千万不要记录成:懒惰。而是单纯地客观记录事情。
第三步,理性分类。把孩子的所有让我们不开心的事情进行分成三类。一类是不严重可忽略的行为。这类问题并不严重,并不影响孩子成长的事情。我比如:孩子喜欢只穿黑色衣服。这并不影响孩子成长,父母可以忽略。第二类,严重不能接受的行为。这一般涉及底线问题,或者价值观,影响孩子未来的问题。比如:孩子欺负人,孩子对人不尊重。这类问题要非常重视。第三类,值得发扬光大的行为。每个孩子都有优点,不管什么事情,都有正面的值得激励的一面。所以我们要找到正面的能量。
第四步,分层对待。当我们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时候,要懂得区别对待。先肯定值得发扬光大的行为,进行大肆表扬;对不严重可忽略的行为,做到不苛责,这一类行为在孩子面前可以不提;再认真严肃地纠正严重不能接受的行为。这样,和孩子沟通,孩子就容易接受,并且不会影响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