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7日,癸卯兔年九月初三,天气晴朗
诸城博物馆见闻 (二)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伴随着自居易的这首《暮江吟》进入今天日记的主题。以前不懂诗中的“可怜”,只以为就是“可怜”,殊不知在这首诗中“可怜”却是“可爱”的意思。学无止境啊!
再就是纠正一下上篇篇数的笔误。由于疏忽,2144写成了2143,可见错误谁都会犯,不止是孩子。原谅自己的同时,我们是否会接纳孩子考试时出现的笔误呢?
进入正题。今天日记分享的是陶器。我们中华民族制陶艺术源远流长,陶器的发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陶器一经发明、便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更加稳定,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我国,陶器的出现已有一万年的历史。先民们用河谷沉积土,普通泥土等无机物质做原料,制成所需要的器形,经过800°至900°的温度焙烧,使之硬化而成为实用的陶器。我们诸城境内的遗址上,发现大量的陶器与陶器碎片。其中,密州街道六吉庄子遗址上发现的7000年前的陶片,是山东半岛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陶器之一。
这两件应该叫做“双鋬(pan)褐陶鬶(gui)。冲天长流,腹和肩部饰对称双鋬,整体造型如一只展翅欲飞的禽鸟,是古代鸟夷部族崇拜鸟类的具体体现。
这两件像“罐”,应该是用来盛水或是盛东西的器皿。
这两件叫做“鼎”,应该是古人用来烧水或煮饭的器皿。
这两件叫做“豆”,不明白是用来做什么的。感觉像用来点灯照明的,因为在电视剧里出现就是这个样子,哈哈,我瞎猜的哈😄
透过玻璃橱窗,仰望一件件器具,不得不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古文化汗颜🙏它诠释着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些流传下来的古文化,不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它对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好,感谢家人们的关注🙏明天为大家分享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