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们阅读的内容是《爱心与教育》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
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与个性!——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现阶段的教育讲究的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学生”。或者换句话说,只要有哪怕极少数的“”后进学生”在我们教育者的视线之外,那么我们所标榜的任何“素质教育”都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只能是我们社会主主义教育的耻辱!而转化“后进学生”的途径方法有很多,但其基本的教育思想却应该充满“民主科学和个性”的精神。
“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学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的把“后进学生”看作朋友看时,这些顽皮的“后进学生”也会不知不觉的把我们视为“哥们儿”。作为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当我们自然而然在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后进学生”教育要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教育者的明智和机智,在于引导“后进学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要求“后进学生”在一个早晨就根绝所有坏习惯,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让他们通过自我控制而逐步减少犯错次数,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也包括利用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对集体中某个或某些“后进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巧妙的把自己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转化为集体舆论的褒贬,让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有了进步,是全班的光荣,自己犯了错误是全班的耻辱。
“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后进学生”看作思想品德坏,学习成绩差的群体,而应该视为一个个具有自己风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