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2023.10.25亲子日记晴249
木子李

教育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公式:5+2=0。

“5”是指孩子在学校的时间,“2”是指孩子在家的时间。

意思是,即使5天的学校教育再有成效,若是2天的家庭教育没有跟上,那也是在做无用功。

孩子的情况只会原地打转,甚至越来越差。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影响孩子三、五年;但一个好的家长,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人民日报》也曾刊文,告诫各位家长: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只是老师的事,更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

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负责人。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爹妈。

1父母正确教养,孩子才有好品行

作家珍妮·艾里姆说过一句话:

孩子身上存在的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要看父母从小把他们往哪个方向引。

之前看过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古时候,一户人家生下了一个儿子,非常溺爱。

一天,他跟着母亲去集市赶集,趁卖针线的货郎不注意,偷了一根针。

回家后,母亲知道了这件事,非但没有责怪他,还连连夸奖道:

“儿啊,你简直太能干了!”

还有一次,他从邻居家偷了布料,邻居找上门来要他道歉,母亲却说:

“拿你点东西怎么了,他还是个孩子,你和孩子较什么劲啊。”

就这样,在母亲的“支持”下,他的偷窃行为越来越放肆,偷的东西价值越来越贵。

终于有一天,因为偷钱,他被判死刑。

临刑前,他提出想再见母亲一面,和母亲说最后一句话。

当母亲将耳朵凑到他嘴前时,他狠狠的咬了下去。

他说:

“若是你在我最开始偷针的时候就打我一顿,好好教我,我也不至于变成今天这样,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我恨你……”

这就是“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

恰应了心理学上“海恩法则”揭示的道理: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问题孩子不是一天出现的,而是在父母的一次次放任与溺爱中形成的。

一个没有正确三观的孩子,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即使能短暂的行驶,迟早会车毁人亡。

惯子如杀子,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不分对错的纵容,而是是非分明的严格。

被称为“华人管理教育第一人”的余世维,就一贯主张孩子要严管:狠心不怕流泪。

女儿小时候爱看电视,到了饭点也不吃饭,他便叫妻子不用留饭,还藏起了所有零食。

女儿半夜被饿醒,哭着要吃饭,他不为所动。

自此,一到饭点,女儿立马坐到饭桌前,再不迟到。

女儿不懂感恩,埋怨妈妈这没做好那没做好。

他便让女儿当一天“妈妈”,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洗碗……

还不到半天,女儿就被累得够呛,哭着说:“妈妈,我错了。”

在他的严厉教育下,女儿愈发明事理、有分寸,才30岁就成为了知名大学的教授。

正如《管教的勇气》一书中所说:

“教养孩子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小时给他‘扎针’,长大给他‘翅膀’。”

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

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尽早给孩子立好规矩,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

1. 严立规矩,确定底线。

小到日常生活、读书学习,例如公共场合切勿喧哗、作业一定要按时完成;大到遵纪守法、爱国爱家。立规矩要趁早,恶习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

2. 坚定执行,严格监督。

确立好规矩后,最难的就是执行。家长一定要“狠心”,不要因为孩子的撒娇或是耍赖就心软妥协,也不要因为怕麻烦失去耐心、敷衍了事。

3. 适当惩戒,培养敬畏之心。

口头上的批评如过眼云烟,很快就忘了,只有切身体会到违反规矩造成的后果,孩子们才能真正敬畏规矩、遵守规矩。

2父母做好榜样,孩子才懂得自律

一位心理学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一位大师:“小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大师没有直接回答他的疑问,而是反问他:“你复印过文件吗?”

那个人回答:“复印过。”

大师又问:“如果复印件上有错字,你是改影印件还是原稿?”

那个人恍然大悟。

父母之于孩子,就如原件之于复印件。

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对父母身上问题的“复印”。

也就是说,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自己得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前阵子我去学生家里家访,有两个学生刚好住在一个小区,一个男孩一个女孩。

一进男孩家里,先闻到的是浓厚的烟酒味,再一抬头,麻将桌上热火朝天。

见我来了,男孩的妈妈才从麻将桌上下来,第一反应是问我孩子是不是在学校惹什么事了。

我否认后,她敷衍两句便又回去打麻将。

后来我问了男孩,他说这是他家的常态。

我这才懂了他为何上课总是打瞌睡,作业也完不成。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想要静心学习基本是不可能的。

从他家出来后,我又去了另一个女孩的家。

她们家有一个很大的书柜,各种类型的书都有。

我进门之前,她和妈妈正坐在沙发上看书。

女孩的妈妈笑着说:

“我学历低,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她,就只能不玩手机,默默地陪着她看书,我不懂的时候她还会教我。”

正如那句经典名言,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她的以身作则,让她的女儿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能静下心来做事,成绩也一直很优异。

作家托尔斯泰说: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只会打麻将的父母,教出只懂玩乐的孩子;沉迷玩手机的父母,教出不思进取的孩子。

喜欢运动的父母,才能教出身体健康的孩子;喜欢读书的父母,才能教出热爱学习的孩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榜样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有三个孩子

大儿子郑渊洁成了作家,二儿子成了信鸽大王,小女儿当了一名中药药剂师。

三个孩子的事业,都与父亲从小在他们面前做的事息息相关:

读书写字、饲养信鸽、中医养生。

后来,郑渊洁写了一本书,名为《父亲的含义是榜样》。

他写道:

“要看父母当着孩子面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对孩子说的都没用,有时还起反作用。”

不自律的父母,很难养出自觉的孩子。

想要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父母得先从自身做起。

1. 管住嘴,停止唠叨。

过多的说教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得不偿失。少说话,才能消除孩子的抵抗情绪,提高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管住手,不要插手。

当父母为孩子做太多时,孩子就不会为自己做太多。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孩子分内的事情,父母尽量别管,让孩子自己感受事情做完的成就感。

3. 管住心,做好榜样。

在经过辛苦的工作后,父母想玩手机或是做一些其他的娱乐活动来放松是很正常的,但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干扰,会使他们分心。

所以,为了孩子好,在他们学习或读书时,父母尽量压抑住自己的想法,可以看看书、看看报,做一个好榜样。

3父母耐心陪伴,孩子才有幸福感

听过这样一句话:

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心理学教授贺岭峰就曾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女儿10个月时,他和妻子因为工作调动,无法带孩子,就把孩子送回了老家。

当时的他觉得,孩子还小,应该没什么关系。

但那一段时间,孩子的情绪变得非常敏感,到哪儿都要拿着一个粉色的被子。

即使被子被拆了也要找到被面,闻着那个味道才能睡觉。

在那段被迫离开父母的日子里,她把那个被子,当成了妈妈的替代品。

因为那段时间的“遗弃感”,孩子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不被爱的不安全感。

贺岭峰无比懊悔地说:

“如果可以重新来过,我绝不会在女儿一岁半前离开她,不管我有多艰难。”

孩子就如种子,想要发芽生长,雨露、阳光、空气缺一不可。

但若是没有大树的庇佑,可能根本就无法幸存,一场狂风暴雨就能轻易将他们摧毁。

就像那句话说的:“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怀疑自己是否被爱,不知道自己配不配被别人关心,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戴维·埃尔金德说:

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

在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被足够的爱滋养,生活会更从容淡定。

教育家刘墉有一儿一女。

儿子刘轩,哈佛大学博士,茱莉亚音乐学院高材生。

女儿刘倚帆,14岁获得美国“总统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

谈起育儿经验,刘墉直言:

“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是陪伴,从儿童期到青春期,都要陪伴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即使工作再忙,他也会抽出时间,尽可能多的陪孩子。

儿子初到美国时不适应,经常被其他孩子嘲笑,变得很内向。

他就经常带着儿子到野外玩,一起抓虫子、种菜,做些体力活,还会和儿子比赛跳远、跑步、投球等。

在他的鼓励下,儿子逐渐变得开朗,也敢于和同龄人交流了。

而在陪伴女儿时,他就更温柔了。

他会给女儿化妆,一起玩过家家,给娃娃吹头发;

女儿练小提琴,他就当乐谱架举着乐谱;

为了培养女儿的学习兴趣,还会带着她做科学实验……

就这样,在父亲的陪伴下,两个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乐观、自信的性格。

作家饶雪漫说过:

“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不过是不同方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不仅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安全感和幸福感,还对他们性格的养成以及未来的人生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还应注意的是,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陪伴方式都不相同,选择适合的方式也很重要。

1. 0-6岁,亲密相处,一起探索。

年龄尚小的孩子,对父母尤为依恋,同时求知欲、探索心开始萌发,父母应尽量少离开,多与孩子互动交流,事事有回应。

2. 7-12岁,学会欣赏,赞美鼓励。

年龄稍长后,孩子开始渴望得到外界关注,渴望受到认可,父母要学会看到孩子的成长与闪光点,及时给出正面回应,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13-18岁,沟通尊重,理解放手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高速发展,正处在渴望独立又难舍依恋的时期,他们可能会不安、焦虑,甚至产生一些其他负面情绪,父母应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理解和支持他们,给彼此留出一定的空间,更有利于亲子关系

《朗读笔记》中有这样一句话:

所有的婴儿出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人会说话、数数、读书或写字,但这些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却是不平等的。

差异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父母是尽力培养他们,还是仅仅看着他们长大而已。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孩子的成长是有期限的,一旦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点亮在看,愿所有父母都能做到这3点,当好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带他们走向灿烂光明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279861
推荐日记
《2023.10.25 周三》
《二年级秋季运动会》
《亲子日记第八十一篇》
《口述日记2023.10.25》
《日记41》
《317》
《生活随记》
《回头看,温故知新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天气晴 第49篇》
《46》
《考不好怎么办?》
《亲子日记》
《10.25 周三》
《亲子日记第251天》
《亲子日记》
《认真的儿子》
《亲子日记14》
《快乐星期三》
《成长日记》
《2023年10月25日》
《加油的一天!第二十五篇》
《亲子日记237 女儿战胜了困难》
《2023 年 10 月 24》
《什么最重要》
《接娃》
《【10.25】【二、七班】【崔雨菲】【星期三】晴》
《亲子日记》
《10月25日》
《亲子日记第一百零三篇 孩子永远是父母心中最美的期待》
《 以怨养怨,是将痛苦N次方》
《随记》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