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二专门对“后进生的转化”做了理论思想的指导,也通过实例来说明自己是如何与“顽童”打交道的。
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一句话道明了爱的教育的真谛,这种爱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为对方的成长为前提的,李老师是初高中的老师,但是他经常和学生们一起游玩,跟他们一起在草坪上摔跤,斗鸡。通过这样的“吃喝玩乐”建立起“朋友”般的依恋,然后再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帮助孩子树立“我是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为何李镇西老师要呼唤的第一要点是民主呢?我想这个民主应当是首先建立起对学生的平等和尊重,只有这种平等和尊重,才会让学生真正敞开心灵,愿意接受你的引领和指导。
有的人会问那么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转化他们吗?我的观点是低年级的孩子是不存在“后进生”观念的。低年级是习惯养成的好时机,我们教师需要正视每个孩子的学习接受能力,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性格态度等等,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还未养成的时候,教师和家庭一起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的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可急于把孩子划到一些“圈子里”,给孩子鼓励和勇气,相信每个孩子。
教育者的明智和机智在于引导后进学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也包括利用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对集体中某些或某个后进学生施予积极的影响。通过这种自我教育---战胜自我---集体强化监督的这一充满反复长期教育的过程,逐步转化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从丰富的精神生活层面来关爱后进生,重视他们的一个一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每一个教师做了提示,以精神之世界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导向,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长处,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关爱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