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中的第2节《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写的是后进生的转化。后进生的产生和家庭环境有必然关系,当然也有进入学校后由于校园、班级环境或者社会环境而产生的。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我有以下一些启发:
一、转化后进生的指导思想
1、后进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我们不应该把所有后进生看作思想品德坏、学习成绩差的群体,而应该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后进生心灵的悲剧:自卑自贱但表面上满不在乎,上课无法听懂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不会做便只好胡乱应付,因此自然被各科老师斥骂,同学们白眼,于是处处与集体作对……
思考:根据以上李老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后进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是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的。我们往往看到的只是外表:打架、调皮、扰乱纪律、不写作业,这样的学生老师颇感头痛。但是所有的斥责和反感其最终的衡量点都落脚在分数——他们成绩太差了。扯班级的平均分,又因为落下的太多了,没法补了。所以,就没救了,不仅成绩没救了,而且感觉这个孩子以后也没救了,这或许是晕轮效应的负面表现。问题的解决点往往是换一个角度即可,如果我们不仅仅看他的分数,而是从整体或是其他方面看呢?学习成绩差的就代表他其他方面差吗?如果体育好呢?有经商头脑呢?爱劳动呢?孝顺父母呢?当然还有许多,这些难道就不能算他们的优点吗?如果教师能发现其闪光点,并进行恰当引导,若干年之后他们不见得比成绩好的同学混得差,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非要走学习这一条路。最重要的是他们心灵的健康成长。
“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
李镇西老师认为:应根据后进生的个性、发展其爱好,这不但能使他们或多或少学点知识,而且还能引导他们学习做人之道。
尊重每一个灵魂,用真诚去点燃每一盏灯。
二、后进生的教育方法
1、写家校联系本——确定“帮助人”来帮助后进生,并填写“家校联系本”,进行家校互动。
2、填报喜单——每周进步明显的后进生,带回去向家长报喜。
3、游玩——可以当成是对进步学生的奖励。4、集体评议——全班同学评选“最近表现最差的同学”“最近进步最大的同学”。
5、写“每日九问”——引导后进生养成每天“自省”的习惯。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了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功课复习预习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
6、写《灵魂的搏斗》——抄书,战胜自己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7、安排当干部——给他们体现尊严和才能的机会。
8、对手竞赛——找水平差不多的对手在纪律、学习等方面展开比赛。
9、学生作文表扬——全班写作《**同学进步大》,营造积极的集体舆论。
10、推荐好书——推荐有益读物,形成健康的精神生活。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后进生教育的道路上,每个老师都在上下求索,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