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学习笔记230 小语新高地 评课
和风细雨

小语第四届展示活动江南体育场李明新老师的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让人感动的是3000多人的会场仍然是座无虚席,另一个会场也近1000人。我参加历届语文教学的大赛或交流展示观摩活动课,每一次都感到听课老师是那样的认真,完全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说明语文老师爱语文,语文老师爱研究。这次活动的意义很不同,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点,这是三年疫情结束之后迎来的小语盛会,大家都抱着急切的心情欢聚在一起,共同研究小学语文今天和未来的发展。有的参赛老师甚至从青年一下子迈入了中年,年龄都超过了45岁。这是因为三年前确定的交流展示活动,因为疫情使得第三届之后活动中断。我想可能在座的老师也有这想法,这是第一个不容易、不一般。

这次活动是在2022年国家公布了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所有语文老师带着一年以来在落实新课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来参加活动,试图得到一些解答,这是第二个不一般。

第三个不一般,这次活动是在深入使用统编语文教材过程中,特别对阅读策略与单元习作(习作单元)进行专题研讨的活动,跟过去的交流展示活动不一样。这次的课有的是同一个题目,并且还放在一起,因为这三天的课都是围绕着阅读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展开,所以这次活动具有研究性,也具有指导性,同时许多优秀的课会具有示范作用。

这次活动之所以拿阅读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进行研讨,是因为在使用统编教材的过程中,无论是教研员同志还是一线老师,都觉得这两部分内容有难度。所以小语会的领导和我们活动的组织同志就想,怎么能够把一些语文教学面临迫切解决的问题,有更深层次的交流和研讨,所以在三年前就确定了活动主题。这两个课型所揭示的语文要素,较之过去的非统编语文教材来说是崭新的,但在教学中又产生了许多疑惑和模糊的认识,因此今天的交流活动很有必要。

我参加活动很有感触,用三句话来概括我对这次活动成功之处的认识:第一句话是较强的教材意识,第二句话是自觉的对标意识,第三句话是鲜明的探索意识。

一、有较强的教材意识。

这次活动拿出的16节课,体现了较强的教材意识。统编语文教材的意义和价值不一般,这是国家意识的载体。是由全国知名的课程、教材、教学的专家编写的,对于提升日常的教学很有作用。这是当初编写语文教学的专家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大家拿到统编教材之后反响非常好。这一次我们做课的老师,都有较强的用好教材的意识。

1.有充分利用教材的意识。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用教材培育文化自信心,提升语言使用能力。教师在挖掘课程的过程中,对教材从文字到插图,从导语到后边的练习题,都在研究挖掘教育教学价值,都试图在体现核心素养。

我们在课改中,在教学中,往往只是把教材内容做个引子,没有更多重视挖掘教材的价值。这次的展示课,即使在习作教学中,老师也没有简单照搬素材,而是从实际出发,遵循理解教材的本意,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他更能贴近重庆的学生,更能贴近今天的小学生。

我们在北京提供的习作中,重庆提供的教学中,都能体会到。北京提供的教学案例,在环节中巧妙地结合前面学到的《太阳》的教学,《鲸》的学习中学到的例子。重庆的学习中,提供的例子,景点需要爬坡上坎,在教学中也是充分利用单元中《颐和园》的教材批注方法,不是一个线性的使用教材,不是过去就过去了。而是在每个阶段都在回顾内在的联系和作用。

2.紧扣语文要素

大家非常清楚,新的统编教材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组元。是在原来基础上新的创造,尤其是方法、策略、概括到语文要素的高度,深入人心,这是统编教材的创举。

今天在我们强调语文课程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语文要素是关键的抓手,是载体,是必要的语文教学内容。16节课都体现了对语文要素的重视,从重视、理解到运用,老师们在努力设计有层次的教学。比如,贵阳的丁卫老师的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三年级第一个策略单元,丁老师围绕预测进行了有层次的语文学习设计。大家认真听能想起来。湖北的方老师,围绕关键词句,三轮阅读达人赛来认识、理解运用阅读的方法。

3.整体把握单元

我们的老师注重教材编写中的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在钻研教材和教学设计上,把语文要素放在教材系统中,把单篇放到单元中来理解。选手们都下了功夫,前面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我们许多老师在备课中梳理了整套教材。黑龙江、湖南、海南的老师,提供的教案都可以看到对各册教材和相关语文要素的脉络梳理。通过这样的研究更能把握到位。这样就能更好落实语文要素。比如,上海的岑老师,抓住要素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学的设计中,体现了对要素的把握。

二、有自觉的的对标意识

语文新课标以素养为导向,提出了多个理念和新的概念。我们很多老师从四面八方来到研讨会场。也试图听一听各地同行在贯彻落实新课标时的感受,16节课,做课的老师,或者研究团队,都在或明或暗有较强的对标意识。我们在听的过程中,有的老师认为有些环节还可以更鲜明。在对标的过程中,三点比较突出。

1.育人为本

新课标强化课程导向,课程育人就要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我们不是简单地教学字、词、句、段、篇,而是用语言文字来育人。有许多新的提法,语文课程的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革命文化,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今世界一切优秀的文化,科技的发展,儿童的生活,非常鲜明的跟过去不一样,提出了三大主题,作为主流文化的代表。

这一次课在三年前就定了方向。在内容上都有重复,在文化上体现还不够。我认为这个认识比较浅显。应该怎么认识?从阅读教学来讲,这次拿出的课多童话,实用文体,但也有课文和三个文化有联系。反映革命文化的《冀中地道战》,传统文化《故宫博物院》,看老师怎么把握要素。习作好像看起来不是写这三大主题,但这只是给了思路和范围,老师在习作的教学中也自然融入了许多三大文化的主题,比如有与家乡有关,地域有关,深入想想。这些课实际和三个文化有密切关系。老师们很重视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河北的李老师在执教《冀中地道战》的时候,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体会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斗争精神。四川的周老师,最后播放了一段视频,配合老师深情的话语,让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从理性提升到情感的高度,创设了情景。重庆的习作,重庆娃带你游重庆,有浓浓的家乡情,重庆味儿。

不仅是对教材的把握使用,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生成的资源也可以成为育人的很好的资源。比如,湖南的张老师,关注了写得慢的孩子。我们其他的课堂上,可能会出现老师着急推进,或者说老师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评价,评价完了,得几朵花,得几颗星,这个班40、50不可能人人达到,怎么进一步参与?老师的育人就是在这些教学的细节中。

这种育人为本的意识。在课前交流中较以往有很大改善。过去有一段时间,课前也有交流,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好像相声一样,往往说的比较俗,不像语文老师,这一次的老师真的可能是团队增强了这个意识,大家这十分钟没有乱用,乱说。甚至有一些这十分钟的谈话和后面进行了巧妙的联系、渗透。这种整体的考量是育人意识的体现。黑龙江的老师在讲大庆,重庆,这两个红色的城市,这不是随意的预设。即便是自己名字的挖掘也具有文化的含量。这些都可以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育人为本的意识强了。

2.变革方式

就是变革学习方式的简称。为了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标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这也是教学的理念。特别是现在,课标组的专家指出,不要理解为课程内容组织的概念,要指导教学,要通过主题化的语文任务来带动语文活动,在语文学习中实现目标。16节中绝大多数都想体现这个理念。比如,河南的陈老师,就用想象岛为一个主题任务,来组织教学。重庆娃游重庆,也是这样的互动,教学中也寻找美,欣赏美,表达美。通过学生所写的文章,让老师爱上这座城市。黑龙江的吕老师,创设习作集。阅读小达人,这些都在体现学习任务群上有尝试。统编教学在本身统编上也有真实的情境任务。比如《故宫博物院》提供了两个学习任务,画参观路线图,讲解景点,这是很切合学生实际的任务。在教学中,每个老师都在努力投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中。尽管老师们对学习任务群的理解都比较浅,但是能看到老师尝试的影子。

3.关注评价

大家会发现这次执教课中,很有意思的一点。大家的评价意识,学业质量意识增强了,很多教学都增加了评价表。绝大多数课都在做这样的探索研究。这是理念的更新,是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思想的落实。新课标指出,过程中评价考量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在课堂上及时的评价往往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有利于教与学的改进,服务教师的教学调整。

三、鲜明的探索意识

老师们背后的团队都在探索问题策略和习作单元的落实之法。我在谈感受的时候,我用的是鲜明的探索意识,并没有说创新意识。我把16节课中的创新纳入到探索当中。我们要对新理念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有的探索是成功的,有的还要打一个问号。不管这些老师的课获得了什么成绩,他们对我们都是有贡献的。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的研究案例。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设计上有新突破;观念上有新追求;方法上有新尝试。

1.设计上有新突破

设计上突破了固有的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程式。比如习作,这些老师都在尝试突破从审题到立意到布局谋篇,到开始写作,到学生修改的思路。北京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执教的老师在围绕介绍一种事物写说明性文章,从习作前、中、后,从面临的困难来指导,介绍,聚焦主要特点,尝试说明方法。从不同方面说明白。这节课把学生初试身手,初试写作作为起点,挖掘资源作为重要教学依据,使这节课从平面的、直线的设计成为了有阶梯型的设计。学生的习作能力自主得到了建构,在课堂上的呈现很好。

2.教学观念上有新追求

教学观念边立边破,体现了老师在新课标落实的过程中观念得到了提升和转变。体现出课堂是学生站在正中央。从面面俱到转变到一课一得,语文要素的习得,和过去教学中老师们放不开手脚;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哪儿都舍不得放,今天随着语文要素的创新,进一步的引领了我们的教学,走出了面面俱到,使得效果更明显,有利于学生的素养生成;从重视单篇教学进一步转向重视单元教学。16节课展示的是一个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你会发现前勾后连能找到教学的整体设计,老师在用教材的观念上有很大的转变。单篇教学有单篇教学的功能,单元有单元的功能。今天怎么认识单篇,放到单元教学中认识;从课文分析转变到学科观念上来,语文的课堂上,增加实践性的语文活动。就拿这几篇阅读教学来讲,没有一段一句的分析,而是围绕语文要素组织语文实践活动。

3.在方法上有新尝试

这些方法有的用得好,有的需要进一步尝试,今天是基于智能时代的语文教学。教学手段除过去利用的信息技术的手段外,有相当一部分老师重视了数字化的运用,包括学情,情景的创设,包括生生互动,包括AI技术的使用,这些老师都已经看到,学生很新鲜。更重要是要回到教学的手段,为内容服务上来。我们看到这毕竟是一种新的气象,现代信息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深度整合和融合。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284485
推荐日记
《亲子日记第1231篇:继续做公益》
《185》
《周六快乐》
《让人一眼就看穿的小聪明》
《亲子日记》
《晨光》
《周五随记》
《再读水浒传》
《亲子日记》
《心里体会》
《周六回老家了》
《四年级二班刘桐晨宇十月28日亲子日记》
《2023年10月29日 周日 晴》
《2023.10.27 星期五 天气晴 亲子日记第92篇》
《摘抄》
《最珍贵的财富是有一个幸福的家第1020》
《亲子日记240 儿子发神经了》
《2023.10.29 星期日 天气晴 亲子日记第94篇》
《开心且充实的一天》
《2023年10月28日》
《爱劳动的小朋友》
《619快乐很简单》
《优秀摘抄》
《亲子日记722天》
《亲子日记32》
《去看姥姥姥爷》
《2023.10.29 第205篇》
《快乐的周六(404)》
《(232)全民运动会》
《巴以冲突(217)》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