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父亲母亲
一菩精舍

20231101

若不是父亲最近出远门,去远在林都伊春的大姐家,自我结婚成家以后,已经足足有十年没在老家陪母亲住过一个晚上了,也轻易不会想起小时候依偎在母亲身边入睡的时光了。我知道父母上了年纪以后,只要自己能动就不愿给孩子添麻烦,但是他们还是希望孩子们时常回家陪伴的。好在我住的城里,离老家也就是20分钟的车程,但也正是因为近,每次回老家晚饭过后,我们总是都不在老家住,直接回城里休息。

        这次父亲离开老家,本来打算处理完个人社保等换卡事宜后尽快赶回的(十几年前大姐也不宽裕,但是狠下心来一次性缴纳,先后为父母办理了养老手续,好让老人以后有个依靠),目前一时半会儿又办不下来,估计需要一周的时间,就只留母亲一个人在家了。

       家里还有牛、狗、鸡、兔等家禽需要喂养,且母亲已年过七十身体瘦弱一直抑郁尚未痊愈,就连那头不太听话的牛估计她都牵不了,何况还有另外两头牛,父亲比较担心,嘱咐我和哥哥一定要回家看好母亲和老家。哥哥在镇里工作,离家近到点就会给母亲送饭,也由于工作的原因,他时常在老家陪父母一起住,只是后来孩子也需要在城里上学,一般到晚上就来回跑,也不在老家住了。图像

图像


       昨天下午,我安排好自己的事,早早的回了老家。回去铡草喂牛,帮母亲干干家务、收拾院子、做做饭。好在地里的玉米已经收完,全部种上了冬小麦,父亲是把家里这17亩地收种完才敢离开家的。他已是76岁高龄,自去年以来,常自言自语:“种这些地,赶上逢秋过麦,再也不像以前有使不完的劲,现在心里开始打怵了”。父亲不会专门守着我们说,但是每当吃饭聊天时,他会流露出年迈力不从心而又无奈的担忧,做为儿女我们都为此汗颜,让本该安详晚年的父母还在操劳,也劝父母不能再干这么大劳动量的体力活,要求把家里的17亩地承包出去。可是父亲母亲在地里刨了一辈子,总也放不下离不开这些土地,尤其是母亲死活不同意往外承包,说地承包出去就剩不下什么东西了。我们拗不过,承包的事就一直搁浅。但是,也正因为有这些土地和他们的操劳,才拉扯养大了五个孩子,现在一大家子有了24口人,老人手底下才有点积蓄以安心度日。

母亲年轻时体弱多病,我印象中光较为严重的“抑郁症”就出现过两次,一次是中年时候,那时我大约十四五岁的样子,兄弟姊妹多家境贫寒,没有多大的能力给母亲治病,抑郁严重的时候非常之虚弱,我至今仍记得母亲憔悴而烦躁的身影和状态。有担心有害怕,更多的是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怜悯,但这也为我不断努力向上奋斗,争脱那贫寒的环境,埋下了刻骨铭心的鼓励;还有一次,是我研究生毕业二十九岁结婚前,正是母亲第二次抑郁比较严重的时候,我们没少东奔西跑的给母亲治病,但效果都不大,光吃“奥氮平”这种药一年多,母亲的身体将近虚胖了一倍,受尽了病痛和精神上的折磨,至今仍让人揪心。

好在母亲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特别能忍耐,特别特别能煎熬,这两次抑郁症状在她身上都最少持续七八年,我常想这是她顽强的自我治愈。我今年已经四十一岁了,一直到四五年前母亲因抑郁还不能自己做饭,偶尔两三天吃一顿囫囵饭也不错了,这些年每日里都是父亲在做饭伺候母亲,他俩还要种那么多地,几个孩子们又都不在身边,好在有父亲的憨厚和母亲的顽强,撑过了病痛的岁月。

近两三年来,母亲能自己做饭、洗衣服、干家务了,而且地里的活每每比长她三岁的父亲更能下力。作为儿女,我们都为父母熬过艰难的中年,有一个安稳的老年而高兴和拼搏着,无论怎么样都要孝敬父母,没有过去的艰难,就没有一家人的今天。

母亲也许是因为年轻时劳累过度,也许是因为病痛折磨,五十多岁牙齿就全部掉光了,加上双鬓白发,那些年家里又穷困,孩子们都要上学读书,她总是穿的破破烂烂,看上去就像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着实让人心疼。一直到现在,给她买的新衣服也只是逢年过节时拿出来穿一穿,平常已经习惯穿着缝缝补补了,劝也劝不动,也执拗不过,索性我们回家时也已经习惯或者不再要求母亲学着穿衣打扮一下了。

     我知道母亲牙口不好,这次回家专门带了些,她能吃的东西,其中有几瓶罐头。我帮母亲喂好牛,收拾完家里的琐事,做好晚饭后,我们娘俩挨着在正屋的餐桌上吃饭。我给母亲半开玩笑的说到:“你看还是得你幺儿的季了,你这满口牙还是原来我给你换的”。母亲说:“你姐先给我换过一口,那次她回来住在这里,因为生气我把那一口牙摔坏了,才换的这一口”。我就笑着应和母亲:“这次给你带了好咬的罐头,你尝一尝可好吃了”。我盛了一碗,母亲吃了两口说:“吃不完,给你爸爸留着,等他回来再吃,别都打开,容易坏”。我回到:“等我爸回来再买嘛,你别舍不得吃”。

       言语间我能感觉到,虽然他们两个老人在家过日子,时常拌嘴吵吵闹闹,但是父亲离开家,母亲还是十分挂念和惦记的,父亲这次离开家前,母亲还专门从院子里割了韭菜,准备给父亲包水饺。

        我接着说:“爸那边还没办完事情,这几天回不来,得下周才能回”。母亲应到:“回不来就不着急,多住两天也没事”。她接着说到:“你爸老了,真的老了,这两年干活都干不动了,出去了就多呆两天吧,只是家里这些牲口我收拾不了,一天天的得喂得管”,我知道母亲虽然有时嘴上总会和父亲吵吵,有时生气了还会骂几句,可是父亲仍然是她的依靠。

母亲不光是惦记父亲,她更有点担心父亲不在家的这些日子,家里有这么多粮食和牲口,一是怕被别人惦记上被偷了(多年前农村被偷是常事),二是今年新收的玉米穗垛成了堆,可能会发霉,不知如何是好。我知道父亲不在家,母亲肯定是担心的。

晚饭后母亲问我:“今晚你还回去吗?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得管”。我说:“不回去了,今晚在家住”,母亲赶紧去给我收拾床铺,怕床上脏乱,拿着条帚不停地收拾来收拾去。这一幕让我知道了,无论孩子有多大在母亲面前永远是个孩子,无论孩子有多少出息有没有能耐,在母亲心里也永远是她的挂念。

       昨晚,我劝母亲不用担心,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到处都是监控,没人再敢夜里明目张胆的牵牛架户了;今年收的玉米也没多大事,最近也没有雨雪天气,不容易发霉。于是我在隔壁房间睡下,陪母亲住了一个晚上。

     村子里的夜晚,若没有狗叫会显得更平静,平静到都会让人觉得有点寂静,甚至寂静到孤单孤独。我想那些失孤的老人,没有儿女的陪伴,每个寂静的黑夜白昼,都会增添藏在他们脸庞皱纹里的苍凉,也会增加藏在心里犹如静水般的孤寂,所以每一个蹒跚的老人身上不光有一生的时光,更有对这人世间的真切体验和波澜不惊而又无语的承受。他们是每个家庭的精神宝藏,可是却又淹没在每一个平民家庭生生不息中,也许这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一种注释吧。每个家庭平凡的故事,若能得到完整诠释,都会让人倍感崇敬。

        村子里的夜晚,窗外院子的老榆树在洁白月光下叶影婆娑,随着微弱的秋风莎莎作响,不会影响你的休息,却能自然地勾起你的回忆;远处偶尔几家狗吠声,又淹没在深深的巷子里,又会让你拉回思绪。我想那远去旅行追寻内心安静与生活宁静的人们,住再好的民宿赏再好的风景,也比不过回家守在父母身旁的舒心。趁父母都还健康,趁岁月时光静好,趁青春还能奋斗,要学着扔掉拥挤的浮躁和忙碌的浮华,远离过多喧嚣吵闹的推杯换盏,且为自己为家庭为事业多积累一份精神上的平安素净吧。

       村子里的夜晚,夜半时“月如昼”和城市里的灯火通明完全不一样,整个院子里都可以看的轻轻楚楚而又那么干净舒服,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月白如芙蓉的感觉;院子里长满了地瓜、茄子、大葱和白菜,墙角还爬满了豆角秧,虽然是秋天的夜晚我想它们始终在努力生长;还有母亲种的前院满园的棉花,有的都长到一人多高,这个季节也开出了“棉花白”,月光下看一眼更让人倍感舒服温暖,有一种小时候穿上母亲做的新棉袄的感觉,特别美好;院子里的景观虽比不上城里的花花草草,可并没有城市的整齐嘈杂,城里的高楼大厦更是让人住的感觉不到心灵上的慰藉。这深夜里,放下平日生活的劳碌和奔波,远离扫码支付的商业气息,还能在村子里、自家院子里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深深地感觉到从农村长大再回到农村真好。图像图像图像



图像图像图像


像我的父亲和母亲这一代人,从青年到老年,恰好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但是他们一直生活在落后的农村,为养育5个子女每日操劳,根本没有什么积累和创造财富的概念,有的只是艰难度日想法把几个子女拉扯成人。

父亲识字有知识,听他说上到初中时,因为家庭成分的问题就没再让上学。他曾说年轻时因为那个时代而串联去过北京,看见过大领导在城楼上挥手致意,除此之外这一辈子,最远的地方就是这两次去伊春大姐家,其他再也没去过什么地方,好在这次是二哥提前给老人买了机票,让他也能感受一下飞机的便捷和社会发展变化。正是因为父亲有知识,所以无论生活多难,他始终支持我们姊妹五个上学读书,可惜大都没读多好大哥二哥读的中专,五个孩子中也除了我磕磕绊绊勉强读了个研究生,更多的是辜负了父亲的期盼,也没办法那时家里真穷,都上大学也真供不起,三哥老早就当兵去了,好在各自成家后都在城里安了家也都有自己的工作,生活还算过的去。母亲不识字,早些年她身体不好,总是埋怨父亲把几个孩子都放出去,没留一个在身边,总是羡慕邻居家的孩子,能留在农村围着老人一同生活过日子、娶妻生子。

时间如昨,转眼间几十年匆匆而过,如今我们已为人父母,有时总担心孩子们的教育如何才好,总担心不如我们小时候那么上劲认学,不如我们那样体会父母懂得自立自强。我想时代、环境和家境不一样了,但是从父母身上留给我们的“勤劳、节俭、挂念、无争、善良、独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等,莫不是最好的教育。

只是我们有时候,没舍得让下一代孩子再感同身受我们的经历,有时只想让孩子拥有的太多而不想有缺失,有时我们对孩子也缺少了像父母亲对我们那样的宽容与体谅,有时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中我们总是活的那么主观自我又浮躁敷衍,有时我们总是会忘记过去为什么而出发,又不知道到底要走向何处。

我早就有想用文字记录一下父母生活的想法了,可是限于个人水平有限,一直不知从何写起,这次零零散散做个记录,夹杂着浅显的思考也是一种安慰,作为一篇长篇日记以记之。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289340
推荐日记
《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
《阅读要持之以恒》
《吃糖炒板栗》
《 暖心的小男孩》
《日记第十二天》
《家长开放日公开课有感》
《爸妈满口脏话,孩子一定会被同质化》
《有惊无险(第421篇)》
《随手记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天气晴 第605篇》
《亲子日记第五十九篇》
《亲子日记第19篇》
《牵挂》
《 心中有爱,眼中有光》
《崭新十一月》
《亲子日记-1774 23-10-31》
《随手记(121)》
《2023年11月1日 星期三 晴 亲子日记第199篇 闺女成长记》
《遇事不慌》
《亲子日记之公开课》
《家长开放日》
《 柿柿如意》
《以爱的名义成长》
《小迎宾》
《10月29日~亲子日记第614篇》
《每天进步一点点》
《今天期中考试》
《(577)体验而已 2023.10.31 日 星期二 天气 晴》
《10月27号,亲子日记第132篇》
《大华学校家长开放日》
《生活锁事》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