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认知觉醒》这本书,了解到一个概念:“舒适区边缘”,如获至宝,感觉一下子通透了很多。
何谓舒适区边缘呢?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一拉伸区(舒适区边缘)一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人类的天性却正好与这个规律相反。在欲望上急于求成,总想一口成个胖子,导致自己终日在困难区受挫,在行动上避难趋易,总是停留在舒适区,导致自己在现实中总是一无所获。如果我们学会在舒适区边缘努力,那么收获的效果和信心就会完全不同。
潜意识的感性总能帮我们发现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从而引导精力投人,快速提升自己,因为在拉舒适区边缘学习难度最小、需求最贴合、见效也最快,很容易产生心流。可见,学习虽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在合适的区域内,我们依旧可以体验到轻松和有趣,如果你感受到的总是痛苦和无趣,那应该是感觉不对一要么在困难区煎熬,要么在舒适区打转。
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我们就应该花时间去梳理哪些内容处在自己的舒适区边缘,即梳理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然后在这个区域内努力。我们做父母的也应该花些时间探寻孩子的拉伸区,然后指导他们在舒适区边缘努力,而不是看到孩子考不好就一味冲着他们发脾气,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对标优等生,给孩子加学习量、加难度,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
在舒适区边缘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跳出舒适区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发现和收集那些要点,也就是每次行动的小目标。比如练习弹钢琴的时候,不是一遍一遍地重复,而是只练出错最多的地方;比如背单词的时候,不是一遍一遍地重复,而是看完之后合上书进行自我测试,把出错的单词找出来,然后不停地重复记这些出错的单词,直到全部掌握。目标清晰了之后,“极度专注”也就自然能做到了,然后通过自我测试、反思、错题本这些方式获得反馈,这样做能不断优化自己关注的要点和小目标。
学习不只是一味地努力,成长也不只需要“打鸡血”、拼意志力。只要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往外走,同时和时间做朋友,肯定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