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几个朋友聚会,妈妈团们一碰头,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孩子的成长。大家聊着聊着,聊到了孩子们背古诗的问题。都会不约而同的说孩子背诗太难了太慢了……
因为我们家小朋友的年龄尚小,现在还没有“卷入”这样的生活中,所以我对大家的讨论没有过多的参与。但是回到家后我就边观察边思考,到底有什么方法让我们的孩子不要很疲惫的学习。
其实闺女从会说话开始,我就开始尝试着让闺女接触诗歌和单词。目前为止,3周岁的她基本上能背过十几首简单的唐诗,我引导孩子背诗,不是说要让闺女提前“卷”入到学习当中去,而是觉得总归是要跟她不停的说话,我五音不全不会唱歌,那读个诗也不错。我本来以为很难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孩子的记忆能力真的是超过我的想象。一首《悯农》一首《朝代歌》,其实也不用两三天,孩子会在我不停的和她重复阅读中将其记进了她的脑子里。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也会在自己慷慨激昂的讲完课后孩子们依然不会的时候着急、生气。其实在陪伴孩子背古诗的过程中也给了我一些教书的智慧。该怎样让一个孩子把一个知识学会,我觉得一个很笨但是很有效果的办法就是不停的重复,尤其是思维能力尚未发育完全的孩子。不要心急,给她时间接触和熟悉,熟悉到成为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就记住了。熟能生巧这句老话真的是真谛。
本周一的晚上,闺女班级群中有一位同学传了一首唐诗—《梅花》的背诵视频。孩子背的很熟练,我一听,当时心头一紧,哎呦,小班的小孩子也开始背诗了。因开学这段时间因为我忙于工作,也因为孩子在上学的适应期,我有很长时间没有陪孩子读古诗了。尤其这首《梅花》她从来没接触过,我估计她是没有背过的。我便问闺女:臭宝,今天你们在学校学习诗歌了吗?闺女看着同学的视频,点了点头。我又问到:那你会不会背呀,她一脸害羞的样子摇了摇头。
我没有生气,我没有心急,不会太正常了,她才3岁呀,很多情绪都还表达不明白,何况是背诵难懂的国粹?我便开始耐下心来跟他一遍遍的重复,周一晚上仅仅能达到她能跟着我读出来得程度。
周二一早起床,洗漱完毕后,我跟孩子说:闺女,咱们背一下《梅花》再去学校好吧,我惊喜的发现,每句诗我提示两个字,他便能把后面三个字说出来了,我给了她一个非常夸张的赞美,然后便把她送去了学校。
下午放学回家,爸爸在做饭,我有跟闺女说:闺女,一起背《梅花》,你背会了,待会当小老师,教爸爸小朋友好不好。孩子很兴奋,爸爸做晚饭的空隙,已经能自己背出来了,然后给爸爸当起了小老师,一本正经的教爸爸背诗。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实我也不知道未来我的小朋友会成长未什么样子,能不能成为学霸真的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慢一点成长也没有关系,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在自己的理解与能力范围内尽力的去引导,在日常生活的陪伴中去渗透,让孩子能够在日积月累中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习的能力,用我们中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化锤炼她良好的品格。
就像当初我给她取名“亦君”,是希望她首先要平安健康,如果尚有余力,要快乐的学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