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们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就需要我们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在学生身上。喜欢李老师的这句话:“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字里行间透露着李老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玉不琢,不成器。”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而他们成长的过程都需要耐心地打磨。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一视同仁的,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从不放弃一个“后进生”,也从不放纵一个“优等生”,他在任何时候都用自己的满腹爱心和教育智慧去对待学生,使他们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格,创造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
对待后进生万同,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他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他们,从家庭、学校、个人等方面认真分析背后的原因,并在长期的磨合中,提出了有借鉴意义的方法,他用爱带给万同细致入微的关怀,在他迷茫和犯错时给予他前行的方向和力量。而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中,李老师的爱却截然不同。他站在个人发展和国家未来的角度,对优生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在他们身上,他倾注了同样的心血,锻炼他们提升能力,激励他们超越自我。对于颇有个性、不断挑战权威的王铜,他不仅没有打压,反而挖掘他的闪光点,帮他重塑形象,最终竟然大逆转,成为老师的得力班长。他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睿智的教育智慧以及满腔教育热情改写着一个个“不可能”。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在李老师的悉心调教下,动人的教育故事不断上演,性格迥异的孩子都闪现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