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星期三
3~6岁孩子道德发展规律
3~4岁:道德萌芽期
3岁左右是儿童道德的萌芽时期,但还是水平较低的最初道德。
这个阶段,孩子对道德的理解依靠外部行为和具体事件,以行为的结果判断对错,而不是当事人的意图。
心理学家皮亚杰设计了一个“对偶故事法”,以此来测试孩子的道德水平:
场景一
乐乐听到妈妈喊他吃饭,于是推门出去。但没想到门后凳子上有一个托盘,里面放了 12 个杯子,门一开,杯子掉到地上全碎了。
场景二
小强趁着爸爸妈妈不在家,爬到厨房柜子上偷偷拿糖吃,但一不小心把柜子上的一个杯子打碎了。
乐乐和小强两个人,谁应该受到惩罚呢?你不妨试试,如果你家孩子不超过4岁,那么他给出的答案很可能就是乐乐,因为从结果上来看,12个杯子碎掉显然比1个杯子碎掉更严重。
4~5岁:迅速发展期
这个阶段是孩子道德总体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不过他还是做不到真正理解道德规则背后的原因,而是对外在权威力量的服从,比如“老师说的”“这样做妈妈会骂我的”。
因此,你可能也会发现孩子突然会“撒谎”了,明明是他做的事情却死不承认,那是害怕受到惩罚。
虽然这时孩子依然做不到“自律”,但他也在慢慢意识到,可能同一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有人是故意的,有人是无意的,知道行为不仅有对错,还存在性质的不同。
5~6岁:理解内化期
这时候的孩子知道规则是要遵守、不能破坏的,虽然仍处于需要大人约束的阶段,但一些道德的标准已经开始逐渐内化。
他开始能从多角度认识道德问题,从行为意图、后果的严重程度、是否有补偿行为来进行更综合的分析。
同时,孩子对一些道德词语也有自己的理解,比如认为“诚实就是不撒谎”、“团结就是要互相帮助”等。
如何培养孩子道德意识?
01 讲道德故事,培养同理心
道德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孩子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同理心,然后再通过各种案例来理解,你可以:
玩表情游戏,帮助孩子观察别人的喜怒哀乐;
讲绘本故事,分析事件中人物的所做所想,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和孩子讨论,当别人难过时可以为他做什么。
要注意的是,孩子总体的道德水平正处在比较低的阶段,不要因为孩子做了某些事,比如不分享,就给孩子贴上“不是好孩子”的标签。
当孩子犯错时,和孩子一起讨论、分析,让他明白自己的问题,并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
02 引导孩子理解行为背后的意图
当孩子具备同理心之后,他才有可能去理解别人行为背后的意图,你可以先引导他“自我剖析”,再“推己及人”。
让孩子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做某件事,他的感受是什么;
问一问孩子,妈妈做某件事的原因是什么,比如“为什么妈妈会生气”;
观察身边的事件,引导孩子分析猜测背后的原因。
你也可以适当给孩子营造认知冲突的场景:
只有一个苹果,给妈妈吃还是给自己吃?
公交车上只有一个空位,是自己坐还是给抱着孩子的阿姨坐?
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表扬,并让他们付诸行动。
03 从身边开始,由近及远
道德意识需要修炼,如果一开始标准设得太高,孩子理解不到,更做不到。
从身边的人开始一步步来很重要,比如与其上来就要求孩子“敬爱老人”,不如先让他“爱爷爷奶奶”;想让他“爱集体”,不如先让他“爱朋友”。
作为父母,身体力行地给孩子示范美好的道德品质,比如看到垃圾随手扔到垃圾桶、待人友好等等,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