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随记
齐梓翔爸爸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把自己变成孩子,把孩子变成自己;教育就是给他时间“胡思乱想”;教育就是你的每一次放手,他的每一点进步;教育就是倾听孩子的声音;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主角;教育就是心里有话大胆说;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都发光;教育就是你的童年我从不缺席;教育就是让他爱上你的微笑……还有一种教育就是不唠叨。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父母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这种把嘴巴紧紧“叮”在孩子身上的情况,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普遍的现象就是唠叨。虽然父母有责任对子女的不当言行及思想进行批评教育,但是一定要注意形式。不要没完没了地唠叨,实际上,唠叨不但不会起到效果,反而还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重复性唠叨只会让孩子心烦,同时对父母的唠叨产生依赖感,慢慢的,父母不唠叨,孩子的事情就做不好;批评性唠叨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随意性唠叨容易让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孩子对需要记住的重要事情也常常当成耳旁风。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如果父母苛求完美,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厌烦,结果父母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而有教育远见的父母却恰恰相反,教育孩子目标明确,态度温和而坚定,和孩子交流亲切自然,亲子关系亦师亦友,象教育漫画中的母女俩一样是那样的融洽和谐。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卷毛妈妈早早起床,她一边做早餐,一边喊女儿起床吃早餐,而女儿由于看课外书昨晚睡觉较晚,早上起床时起晚了,她怕妈妈批评她,就急忙吃了点饭,拿着外套就找书包,急的手忙脚乱的,而妈妈呢并没有责备她,手里拿着书包,静静地站在门口,微笑着对孩子说:“别急。慢慢地穿好外套,以后一定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否则影响第二天的学习生活。”女儿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卷毛女儿因贪读课外书而睡觉较晚,第二天差点上学迟到,卷毛妈妈并没有批评责备孩子,更没有象其他父母一样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而是面带微笑,和风细雨地教导女儿,让女儿从内心里接受妈妈的建议,并自觉地确立了改正缺点的方向。我们应该给有教育智慧的妈妈点赞👍。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唠叨呢?

生活上做到说行一致。生活中如果孩子身上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者说一些性格上的小毛病,那么家长可以带着孩子,通过实际情况感受这种习惯带来的不良后果,从真实体验中让孩子自己去纠正。例如孩子总是随意丢垃圾,那么就带着他去到大街上看环卫工人是怎么辛苦打扫卫生的,并且让孩子亲身的去做,体验以后再来进行教育。还比如有的孩子有铺张浪费的习惯,那么可以给他看一些有关于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场面,让他通过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到自己铺张浪费的坏习惯,造成了多大的损失,然后父母再来进行积极的引导。

别太信口开河。有些父母之所以唠叨,很多时候是因为说话不考虑目的,只是为了“说”而说。例如,爸妈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是自己把话说出去了,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于是就会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要不要写完再吃?”这类自相矛盾的话。这些语言,会让孩子感觉这是父母“无聊”的表现,从而产生反感心理。

叮嘱点到即止。孩子最怕像唐僧念经一样唠叨的人。所以,爸妈在叮嘱孩子某件事情时,应该做到点到即止,不要反复说教,没完没了。其实,很多时候,爸妈只要稍微提一下,孩子就会明白了,讲得太多了,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改变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很多爸妈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会表现得高高在上,展示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性,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但是在孩子看来,父母的话语都是无用的、空泛的大道理,甚至很多时候同一件事要反复说上很多遍,明显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因此自然会产生排斥心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爸妈就应该改变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方式,把“唠叨”变成互动式交流。比如,想教孩子如何整理房间,你们不妨一同动手,

优秀的父母成就优秀的孩子。让我们做优秀父母,成就孩子美好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303829
推荐日记
《日记》
《成长日记 2023.11.11星期六 阴》
《日记》
《冬天的第一场雪》
《日记》
《爱的足迹》
《今天有点冷》
《教育日记1052 忙起来 2023年11月9日》
《2023.11.11《爱心与教育》9》
《日记》
《日记》
《周六》
《日记》
《日记》
《摘抄》
《洗衣服》
《日记.冬天的初来》
《2304班》
《居家的周六》
《快乐周末》
《成长日记第71篇》
《亲子》
《日记》
《日记》
《烤地瓜》
《阅读》
《成长日记》
《曰记》
《又是一年冬》
《冬天来了》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