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共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对“优生”培养的思考》,通过文章开头,就引发了我的深思。
何为“优等生”?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等生”吗?我的回答是:不一定。一个“优等生”必须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清晰的学习目标,并了解自己的兴趣的优劣势,能够通过自我驱动来调控自己。当然,这只是一般“优等生”的共性,并不是所有的“优等生”都是如此。
李镇西老师所说的“优等生”,是指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的学生。《“优生”教育不能只注重分数》这一章中就很好的说明了优等生不是单一只注重学习和分数,“优等生”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绝不亚于其他学生的教育。
那我们应该如何培养“优等生”呢?在之前的学习中,我知道对待优生要: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提高抗挫能力;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自己的优势,带动全班同学。现在优生因为承受不了各种“打击”而自杀的学生比比皆是,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关注优生的心理状况,提高优生的抗挫能力,加强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长期处在“金字塔尖”的优生们,他们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就使他们对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容易滋生一种高高在上的心理。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个别学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因此,优化优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受挫的心理承受力,是优秀生培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训练并强化优秀生的受挫心理,首先不可将优秀生在班上特殊化,而应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其次,我们可以针对优生设计一些较难的训练题,让他们经受一定的磨练,以后才会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各种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