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我不禁为李老师对全体学生的满腔爱心所感动。在学生面前,他既是老师,又是朋友;既是哥们,又是父亲。天气凉了,他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到了,他笑眯眯送上一张贺卡;节假日,他邀请学生去远足郊游登山探险„....他的爱已超越了老师对学生的爱,就是为人父母也略显逊色。因为他的爱是大爱,他是把学生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他要培养的不是一张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他要培养的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李镇西老师认为,这正是自己的职责。
他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优生陈桦、杨嵩、王铜的曲折教育过程,尤其让我感慨,原来优生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绝不亚于后进生的教育。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老师经常感叹曾经那么喜欢宠爱的优生,毕业后见到老师居然不打招呼撇过头去;曾经以为一定是国家栋梁的优生,毕业后却干一份平庸的工作,但很少有老师去认真反思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阅读了李老师的手记,我明白原来是我们教育者忽视了对优生心灵的教育。对待优生,我们都满心欢喜,放心放手,因为他们成绩好,不调皮,不捣乱。但他们毕竟还是十四五岁的孩子,生理心理都及其不成熟。他们的不足和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容易满足、虚荣心强、自私狭隘、耐挫性差、创造力低等。没有创造性思维,即便考得成绩再好,也是高分低能;没有健全的人格和品行,即便是分数再高,也不可能成为高素质人才。但我们老师却“一好遮百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