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5 星期三 阴 亲子日记第2167天——七年级嘉琪妈妈
一起学习啦!接之前分享:
12-14岁幸福就是我闯了祸但父母选择包容
因制作纪录片《青少年问题》而闻名的作家乔希·西普曾讲过一个自己的故事:他在被养父罗德尼收养之前,一直是个不受待见,经常惹是生非的小混混。有一次,他偷开养父罗德尼的车超速行驶被警察抓个正着,并被带进了监狱里。他忐忑不安地给养父打电话,请养父罗德尼保释他出去。养父回复他说,让他先在监狱里待一晚。他本以为养父是在惩罚他,不料第二天一早,养父把他接回家后对他说:“乔希,你可以接着惹事、接着与我们作对、接着演……你那笨脑袋难道想不明白吗?孩子,我们不把你看成一个难题,我们把你看作一个机会” 养父的话让乔希·西普内心深受震撼,也彻底改变了他。
记得刘少奇曾在《人为什么犯错误》中说到:“任何人都要犯错误,人从降生的那一天起,便不断的犯错误,只有在不断的错误,不断的碰钉子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懂得事情。”
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不断地试错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对待世界的态度。当我们让孩子体验到被接纳的幸福,孩子就能还给我们一个不断自趋完善的他。
14-15岁幸福就是我开始跟父母划清界限 而父母选择尊重
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高中女孩有一个特别宠溺她的爸爸。小的时候,不管她要做什么,爸爸都会陪着她。直到有一天,她开始跟爸爸“划清界限”,她想要有自己的空间,想要独自跟朋友去玩,不想要爸爸在后面跟着,她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开始关起房门……爸爸接受不了女儿已经长大的事实,不断地越界。爸爸偷看女儿的日记,拆了女儿房门的锁,不准女儿交朋友,更不准女儿独自和朋友出去玩。结果,父女二人都深陷痛苦之中,亲子关系岌岌可危。
北大才女赵捷有段话写得特别好:“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父母和孩子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别离。父母能做的从来不是占有和控制,而是站在孩子的身后,送上我们的尊重和祝福。我们越懂得分离,孩子的成长越顺遂。
15-18岁幸福就是我不完美父母仍然鼓励我肯定我
曾看过一个数据统计:90%的妈妈都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少年说》中,女孩吴笛一直都是班里的第一名。可她的妈妈却总是嫌弃她体育不及格,性格也不够开朗大方。为此,吴笛很是苦恼。她想不明白为什么妈妈看不到她好的一面呢?
其实,《人性的弱点》里有段话,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父母的关注与认可是孩子最渴望的,却总是被我们忽视。他们努力的样子,希望被我们看到。”心理学上的“煤气灯效应”也告诉我们:越亲密的人,对对方的控制越深,影响越大。
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人,最在乎的人。父母越是否定孩子,打击孩子,孩子越是相信自己不行。相反,父母越是鼓励孩子,肯定孩子,孩子就会拥有挑战自己的勇气和力量。我们只有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那个不完美的孩子,孩子才能拥有砥砺前行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好。
18岁以后父母选择放手只做我坚强的后盾
俄罗斯讽刺动画《脐带》里,有一个被母亲用脐带拴住一生的男孩。小的时候,母亲为了保护他,用脐带拴住他,把他放在自己认为的安全范围内。
长大了,他有了自己喜欢的女孩,想要开启新的人生体验,母亲用脐带强势将他拽了回来。他愤怒抗争过,但又不得不在母亲的亲情绑架下一次次妥协。就这样,他的自我成长之路,一次次被母亲阻挠,直到最后平庸又无能地跟着母亲贫苦一生。
主持人杨澜曾经说过:“一位母亲最大的成功,就是让孩子成功地离开你。”一只雏鸟想要成为雄鹰,必须要离开母亲的羽翼,不断地经历摔打、受伤和失败,才能成为天空的王者。同样的,一个孩子想要成为强大的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离不开父母的放手、尊重和支持。
真正的爱孩子就是给孩子自由,对孩子要尊重,而不是捆绑;要支持,而不是束缚;要爱,而不是占有;要行使身为父母的职责,而不能把孩子视为我们的附属品。
李雪老师有句话说得特别好:“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成就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想方设法地看见孩子的内心,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行为,有的放矢地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适时地隐身和放手,继而托举孩子成为最想成为的自己。让孩子在接纳、尊重、理解和赏识中长大,孩子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