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先生,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经常让他们去找《论语》里记载的,孔子和颜回有哪些快乐?后来因此诞生了一个词叫"孔颜乐处"。
孔颜乐处有哪些呢?
"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他自己,吃一点简单的饭菜,喝白水,然后枕着胳膊睡觉,就觉得很快乐!又说颜回,每天只吃一篮白饭,喝一水瓢的水,住在陋巷里,这样的生活别人都觉得苦恼烦闷,颜回却很快乐!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活现在看来是比较清苦,不过以春秋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可能还不算当时的最低生活标准。农耕社会初期,在地里耕作一年,仍然食不果腹的人比比皆是。颜回的生活最起码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的,这说明,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快乐的基础。
管仲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人饿着肚子,或者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的,都不太容易快乐的。
可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除了极少数的人,大部分都已经解决了基础的衣食温饱问题,为什么我们很少能感受到颜回的那种快乐呢?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快乐,更多是维系在物质上的拥有,而孔颜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源自于精神世界的吧!
通过拥有物质得到的快乐,会有一种"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比如第一次拥有一个名牌包包的时候,应该是非常快乐的。但是拥有第二个和第三个包包的时候,这个快乐就比第一次少一点,拥有第二十个包包的时候,快乐又比第十个包包少一些。为了弥补效用递减带来的不满足感,人们只好变本加厉地去追逐和占有更多的物质,然后陷入一个永远走出不来的循环。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 "没有一种快乐本身是坏的。但是,有些可以产生快乐的事物,却带来了比快乐大许多倍的烦恼。"所以,适当的时候,就要从追逐外物的循环中跳出来,多关注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个精神世界富足的人,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快乐,且精神世界越富足,快乐的感受越深。
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