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华。阳明先生说,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至其良知也。幸福之于人,就像尾巴之于狗,怎么转圈都咬不到,但是只要你向前走,它就会乖乖地跟在你身后。倘若一直把那些不幸的或者痛苦的经历捧在手里,势必身心俱疲。而如果不把苦楚与悲痛放入心间,生命也自然会绽放芳华。王阳明初到贵州,便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那里的生活非常的艰难,而且瘟疫肆虐,从中原流放到这里来的人,很多都死在半道了,即使到了流放地,也很难融入当地的生活。他们或者没有生活的来源,或者生病无法医治,直至饿死,病死在艰难困苦之中。王阳明以圣人对待困境的态度作为精神支撑,苦不入心。他在初至龙场,沉湎在佛儒道思想之中,并渐渐感悟。他将思想的粗略处与生活的精微处相结合,用内心的意志抵抗物质的贫瘠,对待凶险,像对待坦途那样平静,而不在意蛰居龙场的困苦。他曾感叹说道,这就是古圣人当囚徒而忘了自己时,囚徒老了也不以为意的原因了。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华。想想自己上学的时候,那种生活也算苦了,可自己当时不觉,现在孩子学习上吃点苦,父母不要总是把苦放心嘴上,一天规律的学习生活其实孩子也不觉得苦。反观现在的自己生活中一点点苦就心里不舒服,生出许多的怨愤。我应该调整这种思想了,美好生活是自己创造的。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