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7日-----818
执念太深,根深蒂固!慢慢的软化,剥掉那层硬硬的壳,只有泡直播间学习。
一直困惑于自己的表达。自己的偏执和固执己见,容人之量的狭隘,给自己、家庭和孩子造成不小的内耗。
如果不学习,也不会观察到自己的这一点。现在回看自己,就是个不温和,硬邦邦的妈妈。有时候说话,嘴比脑子快,不经过大脑过滤,说出的话就会泥沙俱下,非常具有杀伤力。
昨晚,接上小宝,一路上娘俩说说笑笑,欢快祥和。到家后,我准备做饭,小宝要跳绳。他拉过姐姐跳舞用的镜子,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在跳绳。小宝让我给他数数,我给数着。跳了好几遍,都没有跳起来,觉得不理想。自己经常被跳绳绊到。我笑着说了句:你是不是照着镜子,不够专注啊?
不许你笑。我生气了,我不高兴!
我当时觉得很不理解,也没有说别的。“干嘛不高兴?”我心里想。现在看来,小宝很敏感,总能捕捉到妈妈情绪的变化,他可能感觉到妈妈在否定她。
“你还笑”小宝义正言辞的表达他的不满。“这小孩怎么这样,我又没笑你,并不是嘲笑你“(我心里想。这就是我执。根本看不到问题的)。他强调他的不高兴,我当时处于接纳状态,但是感觉很无措,不理解小孩的状态。
今早在小红扣蒲公英直播间,把这个事情说了出来,我想让大家看看背后的深层的原因。
万校说,一年级的小孩就是特别喜欢表现自我,想得到大家的认可。有这样一种心灵的饥渴。
多给孩子心灵饥渴的对应。孩子不允许妈妈否定。
当孩子沮丧或者是做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蹲下来,积极的回应孩子。让孩子感觉到有妈妈的支持和力量,孩子镇静下来,共同去应对。“跳的这样怎么回事呢?”让孩子自己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
孩子就是想得到妈妈的认可,想让妈妈看见。要深入理解事件背后内在缺失的情感,给予情感的抚慰。你跳的很认真啊,你觉得怎么样呢?感受孩子的感受。
如何处下,更好的托起孩子呢。换位思考,在孩子的层面,把同理心给到孩子,用妈妈温暖的底色,去共情孩子。孩子只是想得到认可。(这是这个时期的孩子的特点。不允许否定)先跟后带,顺势而为。
自己生命的三个状态,生命状态,能量状态,情绪状态怎样更好的呈现呢?不学习,不觉知。我经常是说话的终结者。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感受他人的感受,共情能力特别差。情绪状态没有管理好。
当孩子说出,我不高兴,我需要抱抱时,我自己当时咋想的呢?我看到孩子动不动就哭,自己就有情绪,看到发火炸毛的小孩,我不想去抱,为那么一点小事生气,发火,我觉得小题大做。内心排斥,不想去抱他,想冷落他一下,让他冷静一下。(这是我内心的执念,赌气,心硬邦邦的,而没有看到孩子的委屈)。但是,他再次要求我抱抱时,又感觉到小孩很可怜,怎么那么委屈呢。抱抱,拍拍。他哭,不就是因为我不理解他吗?我感受不到她的感受!当时,他是否有一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助和无奈在呢?妈妈怎么就不了解他呢?会不会有我怎么有这样一个妈妈的感叹呢!失望、失落、伤心!
事情因为他的不高兴,生气,发火而持续发酵,直到哭泣所说,而我却仍然认为他矫情。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我没有走到孩子的内心,无论老大还是老二。硬邦邦猴妈妈孩子们不喜欢,虽然给予他食物。猴子们喜欢和没有奶水的绒布妈妈在一起。绒布妈妈给予的是柔软,温暖的怀抱。
我的执念有多深?虽然知道看孩子的优点,鼓励赞美肯定孩子,但是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又不免陷入缺陷思维,先看到孩子的不足,并且想去纠正,还不会用恰当的方法,这样就会激起矛盾和冲突。怎么老是想着给小树修剪枝丫、小刺呢?
遇到孩子生气的时候,管理不住自己的情绪。有时候不是去灭火,而是去火上浇油,让事情放大发酵。学得那点知识从脑海失忆,智商归零。
看到孩子越哭越委屈,想抱抱他,也不知道怎么安慰。让子弹飞一会吧。怎么看都像压抑了好久,火山爆发了一样。看到孩子的呈现,就照见自己,这些习性肯定也是来源于父母。越来越伤心,是不是想起了以往的委屈?“妈妈,安慰一下我。”拉过孩子抱了抱,拍了拍后背。小孩心情平复了一点。完了小宝要写作业。
写到这里,感觉到这是多好的一个小孩啊,还不忘写作业!写着写着还委屈的哭了两声,那是多么大的不被理解的苦楚啊,妈妈看着心疼。又抱抱孩子,亲亲孩子,孩子接着写作业。
好像源头就是我的“先入为主”引起的,通过现象看本质,其实还是妈妈粗枝大叶,没有去读懂孩子,缺乏教育孩子的智慧。
虽说是一件小事,但又不是一件小事。这一切的根源都在我。这个小孩太灵性,她捕捉别人的情绪的能力太强了!而我有事这样的回应,没有满足他内心的需求!
我经常先入为主,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没有给予孩子情感的抚慰,让孩子感到饥渴。总是先看到事情,而没有先看到人,没有给予孩子温暖的底色,关注、认可、欣赏孩子,没有让孩子觉得“我很重要”。
正如照礼老师说的,陪伴孩子要全情投入,接纳,包容孩子的一切。用心的微笑,要会笑,不要生硬的去和孩子对接。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妈妈有趣,能和孩子打成一片,成为伙伴朋友。内心真是喜悦的与孩子过好每一个当下,活成孩子一样的年龄。去认可的、关注的、欣喜的关爱的和孩子链接,让孩子感觉到妈妈的心在一起。
万校的小小建议,要求和回应的四个象限。我们和孩子应该做到高回应高要求。孩子的要求做不到情况下的可以先回应孩子,可以,好的,为什么呢。然后陪孩子去想象,也是对孩子非常好的疗愈。在想象的过程中孩子会自己找到答案!孩子感觉到被允许,被接纳,心是敞开的,只有敞开的心灵,才能接收到阳光雨露,才能建立更亲密的链接。
想你之所想,和孩子打成一片,成为孩子的伙伴,做一个有趣的妈妈。继续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