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为什么不做个有趣的妈妈?
默默梧桐—辰辰、珂珂妈妈

2023.12.7日-----818

执念太深,根深蒂固!慢慢的软化,剥掉那层硬硬的壳,只有泡直播间学习。

一直困惑于自己的表达。自己的偏执和固执己见,容人之量的狭隘,给自己、家庭和孩子造成不小的内耗。

如果不学习,也不会观察到自己的这一点。现在回看自己,就是个不温和,硬邦邦的妈妈。有时候说话,嘴比脑子快,不经过大脑过滤,说出的话就会泥沙俱下,非常具有杀伤力。

昨晚,接上小宝,一路上娘俩说说笑笑,欢快祥和。到家后,我准备做饭,小宝要跳绳。他拉过姐姐跳舞用的镜子,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在跳绳。小宝让我给他数数,我给数着。跳了好几遍,都没有跳起来,觉得不理想。自己经常被跳绳绊到。我笑着说了句:你是不是照着镜子,不够专注啊?

不许你笑。我生气了,我不高兴!

我当时觉得很不理解,也没有说别的。“干嘛不高兴?”我心里想。现在看来,小宝很敏感,总能捕捉到妈妈情绪的变化,他可能感觉到妈妈在否定她。

“你还笑”小宝义正言辞的表达他的不满。“这小孩怎么这样,我又没笑你,并不是嘲笑你“(我心里想。这就是我执。根本看不到问题的)。他强调他的不高兴,我当时处于接纳状态,但是感觉很无措,不理解小孩的状态。

今早在小红扣蒲公英直播间,把这个事情说了出来,我想让大家看看背后的深层的原因。

万校说,一年级的小孩就是特别喜欢表现自我,想得到大家的认可。有这样一种心灵的饥渴。

多给孩子心灵饥渴的对应。孩子不允许妈妈否定。

当孩子沮丧或者是做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蹲下来,积极的回应孩子。让孩子感觉到有妈妈的支持和力量,孩子镇静下来,共同去应对。“跳的这样怎么回事呢?”让孩子自己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

孩子就是想得到妈妈的认可,想让妈妈看见。要深入理解事件背后内在缺失的情感,给予情感的抚慰。你跳的很认真啊,你觉得怎么样呢?感受孩子的感受。

如何处下,更好的托起孩子呢。换位思考,在孩子的层面,把同理心给到孩子,用妈妈温暖的底色,去共情孩子。孩子只是想得到认可。(这是这个时期的孩子的特点。不允许否定)先跟后带,顺势而为。

自己生命的三个状态,生命状态,能量状态,情绪状态怎样更好的呈现呢?不学习,不觉知。我经常是说话的终结者。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感受他人的感受,共情能力特别差。情绪状态没有管理好。

当孩子说出,我不高兴,我需要抱抱时,我自己当时咋想的呢?我看到孩子动不动就哭,自己就有情绪,看到发火炸毛的小孩,我不想去抱,为那么一点小事生气,发火,我觉得小题大做。内心排斥,不想去抱他,想冷落他一下,让他冷静一下。(这是我内心的执念,赌气,心硬邦邦的,而没有看到孩子的委屈)。但是,他再次要求我抱抱时,又感觉到小孩很可怜,怎么那么委屈呢。抱抱,拍拍。他哭,不就是因为我不理解他吗?我感受不到她的感受!当时,他是否有一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助和无奈在呢?妈妈怎么就不了解他呢?会不会有我怎么有这样一个妈妈的感叹呢!失望、失落、伤心!

事情因为他的不高兴,生气,发火而持续发酵,直到哭泣所说,而我却仍然认为他矫情。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我没有走到孩子的内心,无论老大还是老二。硬邦邦猴妈妈孩子们不喜欢,虽然给予他食物。猴子们喜欢和没有奶水的绒布妈妈在一起。绒布妈妈给予的是柔软,温暖的怀抱。

我的执念有多深?虽然知道看孩子的优点,鼓励赞美肯定孩子,但是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又不免陷入缺陷思维,先看到孩子的不足,并且想去纠正,还不会用恰当的方法,这样就会激起矛盾和冲突。怎么老是想着给小树修剪枝丫、小刺呢?

遇到孩子生气的时候,管理不住自己的情绪。有时候不是去灭火,而是去火上浇油,让事情放大发酵。学得那点知识从脑海失忆,智商归零。

看到孩子越哭越委屈,想抱抱他,也不知道怎么安慰。让子弹飞一会吧。怎么看都像压抑了好久,火山爆发了一样。看到孩子的呈现,就照见自己,这些习性肯定也是来源于父母。越来越伤心,是不是想起了以往的委屈?“妈妈,安慰一下我。”拉过孩子抱了抱,拍了拍后背。小孩心情平复了一点。完了小宝要写作业。

写到这里,感觉到这是多好的一个小孩啊,还不忘写作业!写着写着还委屈的哭了两声,那是多么大的不被理解的苦楚啊,妈妈看着心疼。又抱抱孩子,亲亲孩子,孩子接着写作业。

好像源头就是我的“先入为主”引起的,通过现象看本质,其实还是妈妈粗枝大叶,没有去读懂孩子,缺乏教育孩子的智慧。

虽说是一件小事,但又不是一件小事。这一切的根源都在我。这个小孩太灵性,她捕捉别人的情绪的能力太强了!而我有事这样的回应,没有满足他内心的需求!

我经常先入为主,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没有给予孩子情感的抚慰,让孩子感到饥渴。总是先看到事情,而没有先看到人,没有给予孩子温暖的底色,关注、认可、欣赏孩子,没有让孩子觉得“我很重要”。

正如照礼老师说的,陪伴孩子要全情投入,接纳,包容孩子的一切。用心的微笑,要会笑,不要生硬的去和孩子对接。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妈妈有趣,能和孩子打成一片,成为伙伴朋友。内心真是喜悦的与孩子过好每一个当下,活成孩子一样的年龄。去认可的、关注的、欣喜的关爱的和孩子链接,让孩子感觉到妈妈的心在一起。

万校的小小建议,要求和回应的四个象限。我们和孩子应该做到高回应高要求。孩子的要求做不到情况下的可以先回应孩子,可以,好的,为什么呢。然后陪孩子去想象,也是对孩子非常好的疗愈。在想象的过程中孩子会自己找到答案!孩子感觉到被允许,被接纳,心是敞开的,只有敞开的心灵,才能接收到阳光雨露,才能建立更亲密的链接。图像

想你之所想,和孩子打成一片,成为孩子的伙伴,做一个有趣的妈妈。继续修行。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337799
推荐日记
《2023年12月4日星期五天气晴亲子日记第839》
《亲子日记第255篇》
《口袋饼》
《亲子日记512天》
《23.12.8 亦师亦友的儿子》
《美术也要学一学》
《2023.12.6星期三》
《亲子日记》
《2023.12.8亲子日子二十二哥哥学会自觉了》
《亲子日记650篇》
《健康第一》
《剪头发,第135篇》
《2023年12月5号 星期二》
《亲子日记第709篇人生不必追求完美》
《课本剧》
《向校园霸凌说“不”》
《随记》
《亲子日记265》
《想象的好》
《亲子日记(139)》
《烦恼这头驴》
《亲子日记第四十三》
《画画》
《一块钱的体力劳动》
《数学习题做一做》
《亲子日记(135)》
《2023.12.7--157》
《随笔》
《12.7》
《 高兴》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