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继续共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
在本周共读的三部分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李镇西老师对于青春期学生正确的引导。他说“作为班主任,没有比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更痛苦的了。而只凭作文、日记、思想总结甚至谈心来了解现代中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是不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学生对老师、家长逐渐关闭了自己的心灵。这除了与心理发展特点有关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对师长们的不信任。”
是的,让青春期的孩子对你敞开心扉,信任于你才是进行心灵呼唤的第一步!洪菁和颜丹琳,她俩如果不对李镇西老师敞开心扉,李镇西老师的引导也许就不那么顺利了吧?学生每一颗幼小的心灵都是有无限潜能的,他们都有自己各自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为老师,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知识成长进步,对于影响他们一生的心理的健康也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虽然这种关注还需要父母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这不禁让我想起来大教育家杜威的学校既社会的观点。
学校不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一种简化了的雏形社会。学校不应该简单地传授知识,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它需要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相互联系起来,让孩子适应社会生活,这样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才是最有利的。
李镇西通过书信来往的方式告诉青春期的孩子改如何面对那份“朦胧”的情感,如何面对矛盾的自己,又该如何改变自己孤僻的性格。他建议青春期的孩子们坦然,等距离和同学交往,又建议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和青春期的心理以及生理上的变化。每个孩子各不相同,对于孤僻的孩子,李镇西老师建议用大声说话、尝试抛头露面、积极关心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来引导他们走出自己“抑郁”的心理状态。李镇西老师用了一首唯美的小诗来赞美了各不相同的人生。
是啊,不一样的人生,只要用心经营同样也是最美的,也是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