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13
在本周的阅读中,更多的读到是一位学生的朋友,陪伴着他们,引领着他们。不可否认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学生们更愿意和老师去以同龄人的身份交流沟通。在一位学生的周记中写道:“我讨厌师长们……如果世界上只有我的同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该多么好啊。还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们在与李老师的信件中,有回忆学生时代的往事,有对学生不解问题的解答,也有建议学生改变性格的方法,也有教给学生等距交往,也有让学生做真正的自己。简简单单几封来信,几封回信,却表达了学生对李老师的信任,愿意对老师敞开心扉,愿意与老师像朋友一样交流。而李老师的回信,也更像是在回应朋友的吐槽,没有硬性的要求,走的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的鼓励的语言,有的是让学生重拾自信,有的是几点真诚的建议,更是一种真诚的希望。希望他们摆脱目前的苦闷,希望他们正视自己的变化,希望他们走向坦然,走向成熟。
在给姝洁同学的回信中,让我想到了,个体各异的孩子们。随着教学年龄的增长,愿意相信,也始终相信孩子们终将会成为自己。也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什么愿望,只想成为想成为的自己。这便是对愿望最好的解释,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不能成长为山顶的一株松,那就做一丛小树生长在山谷中,到要是溪边最好的一丛小树,如果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灌木一丛。或做松树,或做大树,或做小树,或是草地……所有人不可能都是科学家,会有医生,会有老师,会有城市建设者,会有千千万万个不同的工种。事情很多,做不完,有大有小,我们该做的事情,就在我们的身边。无论何时何事不要怕,太阳下山有月光———做最好的自己。
这句话教给学生们,也教给自己,时常和同学们说,生活在当下,有比较就有高低,有分数就有名次,我们要做的不是超过她,而是要不断的超越自己,永远无法做成别人,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就成就了最好的自己。班级里的孩子就像是森林里的树木,有人是乔木,有人是灌木,有人是参天的白杨,有人是婆娑的杨柳,有人是绿绿的草地,有人是无名的小花。也许他不是最聪明的,但是却是最勤奋的,最乐观的,最自信的……我们无法改变是花还是树,我们能做的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