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校家社协同育人结构化研讨会议结束了,但我们的学习成长刚开始,群内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百家争鸣,求同存异!
王治芳所长:我前两天在家庭教育大会上讲过的一个观点,与大家讨论:儿童的心理问题不能忽视,也不宜被泛化;家庭教育不应学校化,也不能心理化。面对家庭教育问题、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等,需要做到分层、分类、分区域、分年龄的细化研究与精准指导服务。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心理健康指导,要去功利化,以正面、预防教育为主,前置到问题未发生之前,为儿童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董国杰:@王佃梅 认真学习了王主任的实践成果,很有收获。您的题目是回应秦涛主任,内容里没有见到观点的碰撞。我是支持秦涛主任的一些观点的。家庭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在哪里?秦涛主任在他的总结中有论述,他们并不是预防与治疗的关系。心理教育本身就包含预防与治疗,学校心理教育就应该把精力放在预防上,自推行心理教育以来,各种调查结果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得到改善而是逐年恶化。是推行心理教育的力度不够吗?我认为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称之为教育的三位一体,三者协同起来才称之为教育。她是一个教育系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衔接的纽带,是生存能力教育的主阵地。心理教育只是一个学科。《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把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并不是国家要干预家庭私事,而是要引导家长从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兴趣爱好等个人层面的发展教育,转向培养有格局,有胸怀(家国情怀)的新时代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来。与学校教育配合起来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引导父母做新时代的岳母,这才是《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的真正目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的家庭教育内容里面,第一条就是家国情怀。后面五条就是德智体美劳再加上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领导反复强调家庭教育,我们应该和“四个自信”结合起来理解。特别是“文化自信”,人出心理问题的根源就在心胸和格局上,没有了心胸和格局就会有心理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在放大人的心胸和格局,从修身到齐家,从治国到平天下。家庭教育应该是以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为基础,以家庭文化为根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教育。作为家庭教育指导者来说,应该指导家长了解国家政策(不仅限于家庭教育的政策),指导家长如何立德树人(这是指导的重点部分),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特别是秦涛主任说的,帮助化解家校矛盾),指导家长如何参与社会实践。秦涛主任点出了当下家庭教育的最大诟病,就是家庭教育心理化了,弱化了立德,缺乏了格局的培养。个人拙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王佃梅:@感谢董国杰河口区教育局 的分享 ,很同意您的观点,我回应秦主任的观点就是赞同,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家长拨开层层迷雾,先找到“真相”,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家长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那样的人。很多学校都做了很多的工作,就是想引导家长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立德”一定是第一位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包括历城二中做的很多的感恩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感恩,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感谢王治芳主任提供的平台,让大家有机合进行观点碰撞,百家争鸣,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人走的更快,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期待在王志芳主任高水平引领下,我们的家庭教育做的越来越好!我是今年八月底才刚刚进调整副家庭教育教研员的岗位,是一个崭新的新手需要向群里各位专家好好学习。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愿抛砖引玉,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