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小燕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在欣然叩开死亡大门的同时,会给人间留下一道难解的人生方程式。
应该说,她走得格外从容而坦然。有她自杀前一天晚上写的遗书作证:“我明天早晨要去远行,悄悄地、默默地、自由地。”
应该说,她去得相当冷静而周密,有她半年前一则日记作证:“昨天,我给一个同学写信,撒了个谎,让她替我买二十包磷化锌,我的生命仅值四毛钱,比小老鼠强不了多少,但我很愿意,也很高兴放弃它。我将快乐无比!”
但是,面对她那安详的遗容,人们还是惊呆了!因为,她只有十六岁!因为,她是连续两届市级三好学生!因为,人们分析了她的各个方面:她的经历(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走红”),她的家庭(出身于干部家庭,父母很爱她),她的学习(成绩虽不算拔尖,但一直较好),她的人际关系(由于性格内向不太接触同学,但与同学并无大的矛盾)……怎么也看不出她会受到什么置她于死地的打击和挫折!
于是,人们有了重重的叹惜:“这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死了,实在太可惜。”
于是,人们有了深深的疑惑:“她这么顺当,竟莫明其妙地自杀了,真不可思议。”
“宁小燕在人生观上存在着缺陷,她对人生的意义、价值早就产生了消极的认识,因此,她的自杀不是偶然的。”
“宁小燕的自杀反映出加强青少年学生人生观的思想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反映出在深入地关心、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方面,我们还应做很多过细的工作。”
一切关心祖国前途、民族未来的教育工作者都有理由发问:作为一位“平时显得懂事、自重”、“在学校期间,遵守纪律、好学,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好学生,她的“人生观缺陷”、“消极认识”是怎么产生的?她的自杀,除了她本人的原因以外,我们的教育该负什么责任呢?
宁小燕临死前,给友人写信说:“我并不希望自己就这么悄悄地告别人世,但我太累、太疲惫了,我没有勇气留下来,也没有勇气和毅力继续前进。”
也许表面看来,学生集体秩序井然、纪律良好,但潜在的德育负效应是令人忧虑的:学生主人意识受到制约,创造精神受到束缚,自育自律能力受到压抑;班级只有教师的绝对权威,而无学生的集体意志;学生只有服从的义务,而无参与的权利。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德育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种种虚假是其原因之一:其身不正,偏要正人;己所不欲,硬要施人;为迎接上级的检查,不惜在各方面弄虚作假;只讲形式的轰轰烈烈而不管内容的扎扎实实的应付活动......凡此种种,教育者也许习以为常,却没有意识到这都是在言传身教地教学生怎么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