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讲的是李镇西老师和杨守丰的好朋友——冯珉娟及闻春晓的书信交流,交流的内容丰富而复杂,既有对李老师的赞誉,也有对当时教育现状的思考,还有自己不断成长的心路历程……
有心意相通的人通信真是幸福。记得自己代课时也曾经和自己的学生家长通过信,不过只是一次。当时班里有一位特别优秀的同学叫于佳宁,她五岁上一年级,比同班级带孩子小两三岁,但是智商确是很高,当时教他们英语,不管我有没有讲到的知识点,每次考试于佳宁基本都是100,最差的时候也得99。后来得知她父亲是县里一位书法家,带着崇拜之情我用古文洋洋洒洒写了两页纸,表达我的仰慕之情。模模糊糊记得于老师(我对于佳宁爸爸的尊称,一直称呼至今)回信说欢迎来家做客,所以我经常去于老师家,接触到了一位书法家的平易近人,于佳宁如今也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去了青岛一所中学任教,于老师也于去年肝癌晚期驾鹤西归。现在我和我的学生还时不时的联系。但是和李镇西老师这么深层次的交流还真没有。加上代课13年来,我走了很多学校,也因为产假或者频繁更换所教科目换了好多个班级,没有哪个班级能连续教3年以上。学生教了好几千,有印象的很少,现在我也想安顿下来,安顿好语文这一科目,安安稳稳的教一科,安安稳稳的教一个班级。对学生有持久的研究和了解,对一门学科有持久的学习和掌握。
虽然科技发达了,人们之间通信基本被微信取代,我还是喜欢纸质的书信交流,喜欢纸短情长,喜欢被时间沾染的泛黄的信笺,是一种心灵的记录和成长,有“证据”,有来处,有“反刍”。如果有可能,我也想有个书信朋友联系,不管是学生还是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