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网上看到一位“知名育儿专家”得意地讲述自己如何在某个场合治理一个孩子。说某天一伙人聚餐,开餐前,餐厅先上来免费小点心,大人们或是因为聊天没顾上吃,或是不愿意吃,大多数人没吃。有一个小孩子爱吃这东西,吃完自己的份就转桌子吃别人的。专家看见后马上出面阻止,态度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这是我的份,你不能吃,你只能吃你自己的份,不可以吃别人的。然后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自私、贪婪,没礼貌——专家言谈间表示,孩子的错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既然家长没说什么,我必须要及时出面,替家长来教育他。
这位专家不时地在各种自媒体中出现,其显然认为自己具备了对儿童进行道德纠偏的高度,甚至具备了教育整个中国人的高度。这条视频下,10万加的转评赞。
不知道点赞的人是怎么想的,把我们放到那个孩子的角度上体会一下,专家教给了我什么?若我们足够诚实,答案自然会浮现。
儿童的品行是从大人那里学的,主要是从家长那里学习,其次从老师和接触到的各种人学习。一个得到爱与尊重的孩子,有天然的自我纠错能力,他这一次因为不懂事吃了别人的餐前点心,随着年龄增加,即使从未有一个人告诉过他什么,也会自然会知道该不该吃别人的那份。即使很想吃,也会在判断别人并不想吃后,大大方方征询别人的意见。
如果一个孩子在懵懂无知时,做了一些看起来“不得体”的事,周围的人根本不介意,用爱和理解来对待他,他有安全感,将来就不会小肚鸡肠,也会用爱和理解来对待别人。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个孩子即使那天没遇到那个专家,即使他的父母也没说什么,但他的生活环境是充满爱的,父母在做人方面给出了好榜样,他将来也会知道这种情况下怎么做是得体的。
如果孩子的无心之过被成年人,尤其是父母、教师或“权威人士”视作坏行为,并对其进行道德规训,他的心就不再安全。孩子能学到成年人教他的外在的东西,也能学到成年人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内在的东西。他能做得“正确”,得到专家和他人的赞美,但他不再信任自己,外部世界让他拿捏不准,他开始蹑手蹑脚,言行不再自然。慢慢地,他会用对立的眼光对待世界,成年后把自己的童年经历和感受复制到下一代人身上。
对儿童的信任与不信任,反映的是人们在潜意识中对自我的信任与不信任。而人类有多少痛苦,从根源上来说,就是因为不自信、不信任他人造成的。从家事到国家的事、地球的事,太多的不幸都来自这样的不信任和对立情绪。
当下这个趋势更是令人担心。现在不光是有名有姓的各路育儿专家像上面这位专家一样轻易给孩子下论断,对孩子进行道德或人格上的原罪推论。各种冠以育儿或家庭教育的博主更多如牛毛,绝大多数人从未想到用爱来对待孩子,只是自鸣得意地用一些庸俗社会标准要求孩子。当他们开口谈教育时,就已经无意识地开始给孩子定罪了。
对孩子的信任度与一个人对孩子的控制欲呈反比,信任越多,控制欲越少。如果内心不信任人性是向上向善向美的,就会先预设有的孩子不值得信任,给三分颜色就开染坊,不管控就要堕落,不揪着就要去撞汽车……当我们和一个人相处,如果他处处用他的正确指点出你的不正确,却无法让你感受到爱,你愿意和他相处吗,他对你是有益的吗?为什么一个“育儿专家”这样做,却让那么多家长深信不疑,还要把“专家”的招式复制到孩子身上?
童年自由而幸福的孩子天然地对管制别人没有兴趣,也不会轻易把有些小过错的孩子看成潜在的堕落者。这样的人看到一个小孩子喜欢吃桌上的餐前点心,不但不会阻止,还愿意把自己的一份递上。健全的人格首先选择信任,因为信任自己从而也信任他人。一个人选择信任,就不会时时生出管制孩子的心。
信任之下,必定愿意给对方自由。而一个生命愿意给另一个生命自由,才叫尊重,才是爱。
爱是天地间最浩瀚最深入的能量,能根本性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没有爱,任何“正确”都不正确,任何办法都不灵,任何理论都不成立,任何“教育”都是伪教育。
判断一个教育专家如何,判断自己做得对不对,一点都不难。只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感受一下,自己接收到的是一个“正确”的教导,还是被爱、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