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直面父母教育孩子时常犯的错误,结合大量生活中的实例,告知家长们如何与孩子正确有效的沟通,以及怎样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
其实抚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具备良好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同时拥有坚强勇敢、乐观的性格。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具备引导孩子向上成长的能力!
育儿从来不是简单地看着他们成长,供他们吃饱穿暖。而是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具备抵抗人生风雨的能力。
我们总以为造成孩子与孩子之间差别的是学区房、培训班,但其实父母忽略了自身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父母的语言。所以从小就应该跟孩子多交流,而不是把他们交给电视机,或者说在潜意识就认为他们听不懂。
"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熏陶。所以父母要对孩子多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而不是只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
人工耳蜗对于有听力障碍的人来说那是福音,因为失聪而区别对待,实属不是明智之举;装上人工耳蜗那一刻不会让孩子立马能口若悬河;在后期你只要把他当做正常人,跟他多交流,多阅读,他也能成为一个正常人,书中扎克与米歇尔的例子证书了这一点。4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孩子更不容易听到"你是对的""你很好""你真聪明"等口头鼓励。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每小时会听到30个肯定的词语。父母的语言对孩子是具有杀伤力还是前进力,都藏在你平时的话语里。
在神经可塑的鼎盛时期,婴儿的大脑能够区分每一种语言的语言,这也表明学英语越早越好,学的越早,对语言的忠诚度越高,6岁之前能有英语的输入是最好的。
小孩子早期的语言环境,即父母的语言环境很大程度上觉得了先天潜能的发挥。习惯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有良好的习惯,大概率孩子也会养成,譬如阅读的习惯。
当一个家庭长期处于压力之中,语言交流会变成刺耳的指责和恐吓,压力过大的结果的就是皮质醇的长期升高而得不到释放,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一个长期接受父母"共情关注"的孩子,他的关注力会更持久,从谈话一直到日后的学习,都会变得容易。共情关注的反面就是指责教训,忘引以为戒。
无论孩子的情形处于怎样的目的、是否恰当,父母都应给与孩子温暖的回应。孩子只有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温暖,才能茁壮成长。
孩子接触到的语言环境越丰富,那他听懂词汇、理解词义的能力就会越强,使用词汇的时候也将会得心应手。那么孩子的理解能力越强,行动力就会越强,及时反馈的能力也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