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年纪老师让课后读一下鲁迅的文章,正好姐姐有本鲁迅的书,我看不过三页就束之高阁了,本就不喜读书,通编文章跟现在的白话文语法不一,用我当时的理解是鲁迅不过如此,写文章居然病句连篇,幸亏没有四处张扬,要不然就贻笑大方了。
读鲁迅的文章,我发现一定要结合时代的背景,鲁迅经常引用很多古今中外名著经典语句暗有所指,所以买书一定要买注释全的,除非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要不然读起来会索然无味,不得其意。
现在读鲁迅的文章,不敢妄言能够完全读懂,但能从文章中感受到其文笔的锋利,言辞鞭辟入里,振聋发聩。
之前问儿子,红军为何能够完成万里长征?连生命都没有保障,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前赴后继?国民党为何不得人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我似乎找到了比较确切的答案。
原文如下: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国联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竟认为日本在中国的东北有特殊地位,说它对中国的侵略是“正当而合法”的。国家危难之际,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仁王护国法会”。
在当时的年代,国家支离破碎,人民穷困潦倒,外强任意践踏,鲁迅的文章像是侠客的利刃在斩尽螭魅魍魉,文章让革命志士看到胜利的曙光,无疑也戳痛了反动者的要害。试问换作自己还会有像鲁迅这样的自信力吗?敢于挺起中国人的脊梁吗?当下太平盛世,这种自信力似乎与我这种市井百姓毫无瓜葛,我所能理解的自信力是否与鲁迅笔下的自信力相同呢?
儿子现在的年纪不会思考这些问题,作为父母能力有限,民族大义我也无法讲得通透,寄希望儿子能多读书,站在巨人的肩膀去看世界,不被世俗谬论迷惑,有“求仁”之心,“得仁”之志,做个挺起中国脊梁的好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