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日 星期四 天气:雪
孩子们,今天爸爸给你们讲一讲曾国藩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其中曾国藩就是那半个圣人。
讲曾国藩得从他爷爷那辈说起,曾国藩的爷爷叫曾玉屏。曾玉屏也是曾国藩老家荷叶塘那儿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他本来是个普通农民,哎,年轻的时候儿呢,也没读过书,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买了一匹好马,穿着绸缎衣服,成天跑到城里头,跟一群有钱人家的孩子混到一块儿。有一天,他正在城里呀,跟一群纨绔子弟在那儿喝酒,忽然看见一个老头儿领着他的孙子,从边儿上走过去了。然后那个老头儿指着曾玉平对自己的孙子说了这样一番话,他说,你可千万别跟这个人学,他是荷叶塘老曾家的儿子,你看他家里没什么钱,整天跟有钱的人玩,他们那个家早晚要败在他的手里。老头儿说这番话呢,是为了告诫自己的孙子,但是没想到啊,全被曾玉屏听到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没想到大家的背后是这么看自己,他非常受刺激,当时就来到市场上把自己这匹马给卖了,然后徒步几十里回到家。从那天开始,曾玉屏就像变了个人一样,每日晚睡早起,没睡过一次懒觉,天天下地干活儿,艰苦奋斗了几十年,置办了百十来亩土地,让老曾家从一个中农变成了小地主。但在过去,权力决定一切,没有权力,光有钱没用,而是看家中有没有人当官。因此,发家之后,曾玉屏就请当地最有名的老师教儿子曾麟书读书,可惜曾麟书14岁开始考秀才,整整考了16次,考到40多岁,头发都白了,还是考中。穿越历史,我们似乎能清晰的听到一个倔强老人无奈的叹息声,这声音穿过无边的黑夜,刺痛着曾麟书的心,也让曾国藩辗转反侧。读书人当中,当然也有很多人头脑不灵光,不过大多数人呢,人家都有自知之明,考个两三次是了。只有这位曾麟书,场场不落,只要有考试,他必然是早早赶到,最先一个进场,然后最后一个出场,每次发榜呢,都是第一个跑去看榜。然后呢,每次都名落孙山。所以每次发榜,曾麟书去看榜,也常有一帮闲人前去看曾麟书,看着曾麟书伸着脖子在那儿着急啊,大家呢,就对他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说什么你祖坟没冒青烟,你再折腾也没用;你一个泥腿的家庭,想当官儿,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所以曾麟书在这个荷叶塘就成了一个小小的名人,成了一个笑话。大家只要一提起曾麟书,就在那儿掩头而笑,曾国藩从小在外面儿啊,就感觉自己有这样一个父亲,真是倒霉透了。可是曾国藩万万没想到,到了后来,他自己也成了荷叶塘的一个笑话,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眼看着儿子没希望了,倔强的老头儿曾玉屏又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长孙曾国藩身上。曾国藩才5岁就让他开始读书,曾国藩感觉自己有这样一个父亲,真是倒霉透了。可是曾国藩万万没想到,到了后来,他本人也成了荷叶塘一个笑话,从14岁起曾国藩就被父亲带着一起去考秀才,曾国藩在考场上的命运跟他爹一模一样,连考了五次也是场场落第,也成了大家的笑话。曾国藩从小也是胸有大志,就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凭着自己的努力,走出这个小山村,到外面的世界去做一番事业。但是曾国藩很快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天资啊,支撑不起自己这个梦想,那么怎么办呢?我们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人生的这个关口面前,我必须要闯过去,只有闯过去才能柳暗花明,但是自己呢,又没有这么大的力量,突破不了这个瓶颈,在这个时候曾国藩身上的那个倔强和韧劲儿就起作用了,我们说过,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所以曾国藩的这个遗传基因里不光是有资质差的弱项,也有性格倔强的强项,他继承了祖父的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曾国藩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他和爷爷一样身上也有一股天生的倔劲。因此,虽然考试屡屡失败,但是曾国藩从来没想过要放弃,他知道要解决自己这个雄心和头脑之间这个差距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有一天,他们又从老家出发到县城赶考,这一年,曾国藩22岁,曾麟书43岁了。父子并肩去考秀才,这已经是第六次了。这一次,曾林书父子都拼了命了,要是再考不中,实在是无缘再见江东父老,压力带来了动力,这次考试,曾国藩父子都感觉发挥的不错。发榜这天,父子俩一大早就赶去看榜,果然,这一次,曾麟书的大名赫然出现在榜上,曾麟书考了17次,考到老眼昏花,终于考中了秀才。可是曾国藩在榜上找来找去,找了很多遍,也没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第六次落榜了。榜单上没有可曾国藩在榜单边的另一张告示牌上,倒是发现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从作文里面挑出几篇文章作为范文,当然有正面范文,也有反面典型,曾国藩的这次考卷儿啊,就被作为反面典型。主考官说,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这相当于被全省通报,这下曾国藩不光在县里出了名,也在湖南全省出了名!这个对曾国藩的刺激非常大,因为曾国藩从小这个自尊心就非常强,这是他从小到大第一次被人当众批评他,感觉这个脸实在是没地方儿搁。回家之后,从那天起,他在书房里待了整整一年,吃饭就让他妈给送进去,他自己坐在书房里头苦苦思考,主考官说我文理不通,而我到底不同在哪儿呢?以前的学习到底有哪些经验教训呢?其实,曾国藩之所以屡屡考试失败是因为他写的文章没有灵气,过于拘谨,局部是不错,但是缺乏大局观和整体的这个气势。挫折有的时候它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因为它会刺激你,来调动你的斗志,那么这次在全省丢脸,就成了曾国藩命运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第二年,他又一次踏上了科举之路,这次入场看过考题后,曾国藩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默作思考了半个时辰,在胸中想好了整体结构,再一鼓一鼓展开,这次他终于考中了秀才。奋斗这么多年,他终于迈过了科举的这第一道门坎儿, 从这一年开始曾国藩这个运气就转过来了,中了秀才之后的第二年,曾国藩又高中举人呢,难度比秀才要高多了,因为的录取比例很低,80 : 1,本来曾家人也没抱什么太大希望,感觉曾国藩是不是还得考个十次八次,结果曾国藩是一考即中。四年之后,道光18年他就中了进士,考中进士的人全国几十人,万分之一比例都不到。
所以说,能为做成大事者,关键是要自己能够持续努力,能够有效的自我管理,也有很多人因为后天的习惯不好,浪费了上天赋予他的才华。所以曾国藩非常推崇“勤奋”二字,这也是他能被称为半个圣人的主要原因之一。孩子,所以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