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背诵的是《完璧归赵》片段。战国后期,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历经秦惠文王赢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稷三代君王治理,再加上对列国的不断蚕食,已经逐渐成独霸之势。
纵观东方六国,魏国早已衰败,楚国也在秦国的不断打压下国势日衰,五国伐齐之后,齐国也对秦国几无抵抗之力。唯有赵国,在名臣良将辅佐下,国力稳步提升,成为了秦国的新对手。
对于秦国来说,赵国是其一统天下的最后障碍;而对于赵国来说,秦国则是其称霸列国的最大对手。因此,秦赵两国关系日益紧张,相互之间不断试探。
公元前281年, “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之所以说,“得楚和氏璧”,是因为和氏璧本是楚国镇国之宝,因为疏忽,被盗至赵国,当作了这次“博弈”的理由。赵王欲勿与,畏秦强,欲与之,恐见欺。蔺相如献策:“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蔺相如说到做到,见秦王无意偿赵城,取璧遣人归赵。自己也全身而退。
正是由于蔺相如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不仅使得“和氏璧”完好无损的返回赵国,而且使得秦昭襄王打消了先攻打赵国的心思,转而将攻击的目标放在了楚国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