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5日 星期一 晴 第124篇
今天学习家庭教育系列课程的第二十六节,《亲子沟通中的“听”与“说”-2》。
上一节课咱们讲了亲子沟通中的听与说的听的这一部分,就是怎么去倾听孩子,怎么去面对孩子的这个感受。这一节课咱们更多的来去跟大家分享的关于说,我们怎么去跟孩子表达,才能最大程度的去争取孩子的配合。
在讲内容之前,我们先可以去反思一下,在实际生活中,当家长渴望得到孩子们的配合的时候,我们往往是怎么说的?我们给大家归纳一下。

首先可以反思,我们有没有责备和问罪的。比如说,哎呀,你这脏手印又弄到门上了,怎么老这样啊?到底怎么回事儿?怎么说都不听,问责式的。再有,就不能做的好一点儿吗?告诉你多少遍了,你从来就不听,这都是指责式的。再有,比如谩骂,把屋子弄得这么脏,真是个懒虫,简直就跟猪一样,气温都降到零下了,你还就穿一件薄的夹克,你怎么这么蠢呢?谩骂式的。再有比如说威胁,你要再碰那个插排,你就会被电死了,我数三下还穿不好衣服,我就把你丢下去,我自己走了啊。这个就是威胁式的。再有比如说命令,马上把房间打扫干净,听到没有?你怎么还没去倒垃圾?现在就去,还等什么啊?快点儿,命令式的语气。再有说教,你觉得从我手里抢书,这样做对吗?你知不知道好的行为习惯有多重要?如果你希望别人对你有礼貌,那你就要也要对别人有礼貌,你是不是也不愿意别人在你手里抢书啊,那你就不能从别人手里抢书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在给孩子说教,在给孩子去讲大道理。

再有呢比如说警告,小心点儿,别让车撞到了,别往那儿爬,你想摔下来吗?警告式的。还有呢?比如说控诉,你看到我的白头发了吗?都是因为你,妈妈每天这么操劳,还不是都为了你们。你们俩别喊叫了,想对我做什么?你们想让我犯心脏病?还有呢比如说,比较式的,你怎么就不能像你哥哥一样?你看你哥哥老早的就能把作业做完,你再看看你,你看看人家的举止多优雅,人家从来不用手抓着东西吃,然后你再看看你自己把身上弄得这么脏,看着太没教养了。还比如有的家长会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和和气气的,但背后的杀伤力可是不弱,比如说,你知道明天考试还把书落到学校了,你可真是明智。你今天出门就穿这个呀,紧身衣配格子裙,哼,那你会得到很多的夸奖的。再比如说预言似的,你既然对我撒谎,知道你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子呢?没有人会相信你,你就是个狼来了的孩子。然后再有呢,你就这么自私,你这样没有人会愿意和你玩,你不会有朋友的。对,这就是预言式的。
我们总结了十种是不是能概括到我们在生活里边,想争取孩子配合的时候用的方法,如果有的话,那其实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当我们这样去表达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争取到了孩子的配合,同时我们也可以换到孩子的位置上去体会一下家长这么说的时候,我们会有的感受。如果你只是上面举的这些例子,你的感受都已经觉得很糟糕的话,那可想而知,我说孩子在生活里面那么长的时间,家长反反复复的用这一类的方式,去要求孩子的时候,孩子们的感受又会怎么样呢?当我们想要得到孩子的合作,那我们怎么样去鼓励孩子,怎么来去表达出来?

可以分成四个步骤,首先第一个是去描述你看到的问题。或者去描述问题本身。咱们先看一个反例,你真不负责任,总是把水龙头打开,然后又忘记关,你想把家里弄得发大水吗?这就是带着评价的。描述的方式,怎么说?宝贝儿水池里面的水可快溢出来了。我们只是在去描述我们看到的一些问题本身。再比如说,你从来都不出去遛狗,你就不应该去养宠物,如果是描述的呢?我可以说,我看到小狗在挠门,小狗好像想出去了,这个就是我们看到的。现象以及我们看到的问题。当我们说我们在描述问题的时候,会避免了孩子的一些抵触的情绪,当避免了抵触情绪了之后,孩子才有可能把精力集中到问题本身上,而不是一定要去对抗父母对自己的指责批评和否定。
再来看用提示的方式,怎么去表达?先看一个反例,妈妈说这谁喝的牛奶呀?不知道放回冰箱里吗?如果用提示的方式呢,我们可以怎么说?孩子,牛奶要是不放到冰箱里会变酸的,这就是给孩子提示,告诉孩子这个问题的后果。再举个例子,父母说,再让我看到你在墙上乱画,我就揍你。威胁式的,如果转化成提示呢,我们这么说?墙不是用来画的,纸可以用来画。我们给到孩子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用评价式的,你从来就不知道帮我干家务活。而提示可以这么说,我现在需要有人可以帮我收拾一下餐桌,你给到他提示,给到他方向,孩子能接收到提示,那么他们往往就知道该去怎么做了,而不是用指责的、批评的否定的和谩骂的。
还有一个技巧是,我们可以用简单的词语去表达,而避免长篇大论的。很多妈妈就是会很叨叨,然后他会怎么说呀?你看你每次出门都忘了拿包,怎么就总是记不住啊,我提醒你多少次了,你有哪次能记住拿那个包啊。孩子们的感受就是听这些觉得很烦。用简短的词语去表达特别的简单,比如说,“宝贝,你的包”,或者说“宝贝,包”,就是这样简短,而避免了长篇大论。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孩子并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说教,越短越容易记住,越短会越有效果。再举个例子,我一再和你们说要穿上睡衣了,你们就知道在那玩,答应我看完电视就去穿睡衣,怎么我现在看你们就没一点儿动静儿呢?我这么多活儿都干完了,你们还在这儿看电视,睡衣还没有穿,怎么回事儿?这就是长篇大论。孩子天天听到妈妈这样的说法,孩子也会烦的,把它换成简短的描述,可以怎么样去说?“孩子们,睡衣”,就ok了哈,你已经提示到他们了。而且语言很简短,所以这个时候孩子其实更愿意去接受的。
最后一个建议是:告诉孩子们你真实的感受。上一节课跟大家谈到了共情孩子的感受,这节课会谈到父母对于情绪的一个表达的能力。其实中国的家长,都会有一个共性,对于情绪的表达是我们不擅长的。这个对于情绪的表达包括了对于自己的情绪以及感受孩子们的情绪,去表达孩子们的情绪,就是自我情绪表达以及共情的这一部分。
很多父母很难平静的告诉孩子们,你们这样做,妈妈已经生气了,妈妈现在的耐心快没了,我现在耐心,就像芝麻一样大了,马上就没了。当我的耐心没了之后,那我就要发脾气了。妈妈很难这样平和的来去用语言描述出来,而更多的做的就是已经在咆哮了,已经在怒吼了,用行为,用付出行动的方式让孩子知道我很生气。当我们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情绪的时候,其实往往也可以引起到孩子的重视的,比如说,我们先来看一个反例,你真没有礼貌,总是打断我说话,表达情绪的方式可以怎么样说呢?如果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人打断的时候,我会觉得挺不高兴的,我不太喜欢有人打断我的说话,这些其实都是父母直接的去告诉孩子真实的感受。一方面你的感受可以被孩子们看到,被孩子们在意,同时我们说言传身教,其实孩子也可以学得到怎么样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一个爸爸挺讨厌别人拽着自己的衣服的,这个时候孩子就是一直拽着爸爸的袖子,爸爸可能会怎么说?住手,你真讨厌,我都说了别拽我的袖子,怎么这么烦呢?这么讨厌呀,然后同时把孩子甩开。我们用表达感受的方式可以去这么说,孩子,爸爸不喜欢有人拽我的袖子。这个是你最真实的一个情绪的表达,我们更建议更支持家长可以相对平稳的,去把你的感受用言语表达出来,而不是直接用态度让孩子去体会到你的生气你的愤怒或者你的嫌弃。
父母表达感受其实是更诚恳的,而且更不伤害孩子的。孩子不会被攻击的情况下,他们其实是更愿意去合作的。所以父母其实也不是万能的,他们并不会在生活中一直做到很有耐心,然后很多颜悦色的一个状态,有的时候也会没有耐心,有的时候也会生气。 那关键的是在有这些负性的感受出来了之后,我们是怎么去处理的?你是可以跟孩子说,妈妈现在有点着急了哈,你妈妈也需要缓缓,你也缓一缓,待会儿我们都平静一下,我们再说。这是妈妈在试图管理自己的情绪,或者说你这个时候生气了之后,直接提高嗓门儿来去重复刚刚的要求,其实这就是在行为上,已经在指责孩子了,让孩子去体会你的愤怒你的情绪,而不是直接用语言表达给他。所以我们在希望孩子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我们自己是不是可以做到管理好我们的情绪。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都会有哪些注意事项呢?首先我们说话的态度语气和内容是一样重要的。生活中往往也会发现同样的内容,你用不同的沟通方式真的是可以收到非常不一样的效果。有的时候我在咨询室,我自己都会去感慨,就是我跟孩子的这个建议,和父母给到孩子的意见和要求其实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的是什么呢?就是孩子会很反感父母说的话,但是从咨询师这边听到的意见,他们会更容易接受。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咨询师前期做了理解和共情的工作,咨询师会更愿意告诉他们,这种建议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以及会有什么样的好处?他更照顾到孩子们心里的感受,所以就会得到非常不同的一个效果。
第二个,我们要要求孩子去做合适他的年龄和能力的工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孩子是不是可以做的到,当然这个也会和我们的表达有关,也会和孩子的能力有关。当你要求很小的孩子去做他难以做到的事情,孩子很早期,他的专注力的时长就是很短的,但你想要让他认认真真的听完一个绘本,孩子可能确实是做不到的,那你是不是评估了孩子的能力呢?然后再比如说,父母有的时候的指令就是不对的,比如说有的妈妈会大声的去跟孩子喊,把那个放到那边去,你说了几遍了,发现孩子都没有动,然后甚至自己很愤怒,实际上你安静下来去觉察一下自己的原因,把那个放到那边去,这完全就是模糊的,不要说孩子其实成年人也挺不懂的,所以这个时候你要跟他说,把那个小汽车放到那个红色篮子里。那孩子就会清晰的知道你在表达的是什么,所以我们在表达的时候,除了你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你还要站在对方的那个角度去听一听,去看一看,你是不是说清楚了。对方是不是可以听得懂的?
在争取孩子的合作的时候,我们能否可以给他们选择的空间,比如说什么时候去?再比如说怎么去?在你要求孩子去洗澡的时候,你跟他说现在立刻马上洗澡,时间到了,快去。我们看是不是可以把它转换成:你是想先洗澡呢,还是先看动画片儿,然后再洗澡。或者说,今天洗澡你是想带着这个小乌龟去,还是想带着那个小船去?选一个你喜欢的玩具吧。这都是给到了孩子一些选择的空间。
很多父母在育儿的过程里面其实忽视了自己的一项能力就是幽默的能力。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去教育和引导孩子?有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幽默本身其实有的时候会更见效。比如说,爸爸会用这个游戏的方式,带着孩子去玩,比如说,爸爸会去模仿一个外星人去要求孩子们要做到一些什么?要配合一些什么,孩子会觉得很有意思,很好玩,所以这种时候会更愿意去配合。
最后我们要注意,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跟孩子说,有的时候你都很难确保你的方式真的让孩子就都能听到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说我们的言语和方式更多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可以言听计从,而是要培养孩子的一个进取心,主动心,责任心和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需要的一种能力。我们需要让孩子在生活里面知道,大家生活在一起,哪怕是一家人,妈妈,爸爸是要照顾我们的,但是同时我们也有责任,我们也有义务要去配合别人,我们一方面在满足自己的时候,也要照顾到周围人的一些感受以及他的要求,其实这个就是规则意识,那个边界的界限。所以父母在去学我们怎么样去说,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去接受,更好的去配合的时候呢?也希望大家不要把这些技术只当成技术了,有了这些技术,我就想要要求孩子一定要去听我的。怎么说了就没有效果呀?我们怎么说才可以要求孩子们真的会去配合呢?那么这样其实都不是理解孩子,照顾孩子感受的方式,而是你咋用一个更高级的方式,来要求去控制孩子了,所以我们真的是要去理解孩子的感受,来邀请他们去配合。在配合的过程中,孩子会更有责任心,更有主动性,更愿意去体谅别人以及和别人的合作。
今天的课程里面我们跟大家介绍了亲子沟通中“说”的这部分内容,在生活里边,想要要求孩子和我们合作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表达,这个时候可以更多的争取到孩子们的配合。我们也跟大家去分享了生活中的一些反例,很多父母用指责的方式,谩骂的方式,嘲讽的方式,威胁的方式等等会给到孩子糟糕的一些感受。
上一节课我们跟大家谈到的是亲子沟通中怎么去“听”,其实“听”和“说”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一方面父母从共情孩子的能力上,另外一方面能够从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能力上,我们在生活里都是可以去慢慢尝试慢慢去学习的。
继续整理二年级奥数:推理故事和图文算式 拓展题。
【拓展】(★★)求出下列各图形表示的数各是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