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一个人的道德规范都出现了问题,怎么可能还会有其他的更好的更高层次的品质呢?这句话适合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要注重自己的道德规范。自己的道德规范在学生和家长眼中教师是受尊重的,要接受的起这份尊重,就要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思想的教师。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君子应是胸襟开阔之人,不要拘泥于小事。真正的君子对自己有着很强的自控力,他们可以管住自己内心的欲望,可以随时享受来自生命本身的喜悦和满足。因此,他们不必再与他人争抢什么。若是非要分出高下的话,他们也会光明正大地与对方展开竞争,绝不会在暗地里给人“下绊子”,充分保证了竞争的公平性。
君子是胸襟开阔,不拘小节之人。作为教师,就要做的不与家长争,不与学生争,不与同事争,不与领导争。与家长争,失去的是拥护;与学生争,失去的是尊严;与同事争,失去的是友好;与领导争,失去的是信任。只有与自己争,才会赢得进步和提升。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孔子听到后,不以为忤,亦不以为耻,还很坚持:这就是礼啊。孔子这种“每事问”的行为体现了他谦逊好学的态度,认为学无止境,故虚心向人请教。同时也说明他对祭祀大典的诚敬谨慎,不以问人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觉得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你需要,就要向懂得人询问,无论对方身份如何,我们都要用尊重的口气向对方询问,我觉得对方也会如实相告。
作为教师,身正为范,做好学生的榜样,热爱自己的职业,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